新浪博客

《西游记》带来的认识误区2取经的动机及唐僧身份

2023-02-12 07:32阅读:
《西游记》带来的认识误区2

我楚狂人
二、取经的动机及唐僧身份
《西游记》就是民间长期传说的唐僧玄奘西天取经的传奇故事的演绎,根据《西游记》的说法,这是西天佛国的一次推销活动。《西游记》说,那是西天佛国不满小乘佛教“误导”中土信众,于是派观音菩萨化身进入长安,诱导有影响的高僧玄奘取经,并赐三宝护身,即八宝袈裟、紫金钵盂和禅杖,但是事实上三宝在全书只是引祸的根,没有起到护身作用。说句不中听的,这三宝有点像是促销的骗局。于是引发了唐三藏的取经。
简言之,取经是西天佛国诱导引发的,目的就是推销大乘教,用来占领被小乘教“窃据”的中土。
事实完全不是这样。首先,玄奘不是第一个取经人,也不是第一个成功的取经人。取经也不是西天佛国主动推销的,同样也不是为了取代小乘教的。
佛教史云:从东汉明帝梦见神人,自称为佛开始,始有西域僧人来中土传教。洛阳的中土第一寺白马寺,就是西域僧人用白马驮来的进入中土的第一批佛经。注意,这是西域“转销”过来的,并非“原创”。开始的佛经实际上都是一些摘录,最出名的就是《四十二章经》。《四十二章经》实际上是佛经的经义摘抄,也就是“语录”一类的东西。加上西域僧大多汉学的底子有限,翻译的文字半通不通,这样,很快就引发了不满,实际上西晋时代已经有人提出质疑。到了北魏,佛教大盛,因此引发了对“真经”的渴求。即使杰出如鸠摩罗什这样的翻译家也不能解决这样的渴求。这样,就引发了取经的热潮,不少舍身求法的僧人义无反顾踏上九死一生的取经路,他们大多埋骨荒漠,但是终于还是出现了成功者,那就是第一位成功取经人法显。
法显,后秦、东晋高僧,平阳郡人。
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成功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399年,法显从长安(今汉长安城遗址)出发,经西域至天竺寻求戒律,游历30余国,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前后历时14
年,于义熙九年经海路归国。
后世南沙群岛命名有法显暗沙以示纪念。
东晋义熙七年( 411年)八月,法显完成了取经求法的任务,坐上商人的载有200人的印度式大舶,循海东归。舶行不久,即遇暴风,船破水入。商人为减轻船只载重,险些要丢掉法显的佛像和佛经。幸遇一岛,补好漏处又前行。就这样,在危难中漂泊了一百多天,甚至一度被海盗盯上,终于到达了耶婆提国(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一说爪哇岛)。法显在这里住了五个月,又转乘另一条商船向广州进发。不料行程中又遇大风,船失方向,随风飘流。风浪中,法显被印度教徒视为不祥,险些再次被抛入大海。这时一位同行的汉地商贾、也是资助过法显的友人恐吓印度教徒表示,如果敢于残害汉地人士,他就会告发船主的杀人行径。这才帮法显逃过劫难。
正在船上粮水将尽之时,忽然到了岸边,船上各人虽知己到汉地,但不知道到了汉地的哪一处,有人认为己过广州,也有人认为尚未过广州。法显于是上岸询问猎人,方知这里是青州长广郡(山东即墨)的崂山。青州长广郡太守李嶷听到法显从海外取经归来的消息,立即亲自赶到海边迎接。时为东晋义熙八年( 412年)七月十四日。法显65岁出游,前后共走了三十余国,历经十三年,回到祖国时已经七十八岁了。在这十三年中,法显跋山涉水,经历了人们难以想象的艰辛。正如他后来所说的:顾寻所经,不觉心动汗流!
法显在山东半岛登陆后,旋即经彭城、京口(江苏镇江),次年到了建康(今南京)。在道场寺同佛陀跋陀罗、宝云等译出《摩诃僧祗律》40,《僧祗比丘戒本》1, 《僧祗比丘尼戒本》1, 《大般泥洹经》6, 《杂藏经》1卷。义熙十年(414年),他写出远赴天竺的旅行经过——《佛国记》,两年后增补为流传至当代的《法显传》。现存较早的版本是宋代藏本。
他在建康道场寺住了五年后,又来到荆州(湖北江陵)辛寺,元熙二年,终老于此,卒时八十六岁,一作八十二岁。
法显取经,结束了中土佛教靠西域僧“转销”的历史。
玄奘取经,在法显取经之后两百年。
百度介绍:玄奘(602-664),唐代高僧,我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
玄奘本姓陈,名祎、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13岁出家,21岁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学习《涅槃经》《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俱舍论》等经论。因为感到各师所说不一,各种经典也不尽相同,于是决定西行求法,以解迷惑。曾陈表朝廷奏请去西方求法,未被允准。贞观三年(629)朝廷因饥荒允许百姓自行求生,他即从长安出发,经姑臧出敦煌,经今新疆及中亚等地,辗转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进入当时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师从戒贤学习《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俱舍论》《大毗婆沙论》《顺正理论》《因明论》《声明论》等论典,着重钻研《瑜伽师地论》,兼学梵书《声明记论》。不久,声名大起。五年后,游历印度东部、南部、西部、北部数十国。回到那烂陀寺后,戒贤让他主讲《摄大乘论》《唯识决择论》。著《会宗论》三千颂,融会了空有二宗,批驳了师子光反对《瑜伽师地论》的观点,因而受到戒贤的赞赏。曾和“顺世论”者辩论获胜;还奉戒贤之命独自同小乘论师辩论并获胜。戒日王在曲女城为玄奘设无遮大会,玄奘宣讲大乘教义,获得更大声誉。于贞观十九年返回长安。史书记载,玄奘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旅程五万里,所历“百有三十八国”,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归国后受唐太宗召见,住长安弘福寺,后又住大慈恩寺。
从贞观十九年开始,约二十年间,主要从事译经事业,先后译出大小乘经论共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其中主要有《大般若经》《解深密经》《大菩萨藏经》《瑜伽师地论》《大毗婆沙论》《成唯识论》《俱舍论》等。他还曾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译为梵文,传入印度;将入印路途见闻撰写《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百度的解释,与佛教史籍完全相符,可以取信。
这里归纳几点:一是,玄奘取经是自发的,而不是西天佛国“诱导”的。二是,玄奘取经是因为佛教经义解读众说纷纭,产生困惑,为了解决困惑而产生的动机。三是,玄奘取经是私人行为,说的难听点就是一个“偷渡客”,而不是拿着“通关文牒”的“公派生”。四是,玄奘取回的经书,既有大乘教的,也有小乘教的。他翻译的经书同样既有大乘教的,也有小乘教的。五是,玄奘创立的唯识宗没有成为中土佛教的主流派别。也许正因为玄奘对大小乘教兼收并蓄,在盛行大乘教的唐以后的中土佛教有点另类把。
总之,史实与小说完全就是两回事。而在古代文明中断,古代典籍匮乏的印度,玄奘的游记《大唐西域记》成为重要的史料参考,这实在是出人意外的事情。幸亏这样的事情没有出现在中国。
《西游记》带来的认识误区2取经的动机及唐僧身份
图片来自网络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