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锄茅集》
——寻书而读之十四
我楚狂人
我在陈墓教书的最后几年,受到周秦的影响,一度对清初遗民诗人特别感兴趣,看了不少有关这一群体的书。其中,特别对张永夫感兴趣,几次去了张永夫在灵岩山下的墓,记得第一次去的时候,山前村还是原貌,张永夫的故居啖蔗轩(村民指是,疑是)还在,那块墓前的石柱形小碑“再来人墓”还在,记得是阴刻的楷书。近些年再去,山前村变样了,啖蔗轩不见了,“再来人墓”碑也不见了,而墓地保护得比原来好了。
我对张永夫感兴趣,完全是被他的传奇色彩吸引了。张永夫严格说起来已经是“遗民三代”了,他的老师诗学大家叶燮是“遗民二代”,他当然只能是“遗民三代”了。但是他的遗民意识更浓,比老师这个“遗民二代”还浓,为什么?张永夫的传奇色彩简单说起来,就是“不知何处来?不知何处去?”他二十多岁,突然出现在叶燮门下,但是他的老师和他的同门都没有任何关于他身世的片言只语,他自己的诗文也从不涉及自己的身世。为什么?他一生住在苏州,足迹没有离开苏州,也没有参加任何科举。为什么?他的朋友灵岩诗人黄野鸿记载,他去世后二十年,忽然到访,如二十许少年,又飘然离去,这就是“再来人”的含义。出现这样的记载,为什么?
我曾经想以张永夫的传奇故事加以敷衍,写成小说,但是我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
为了更深入了解张永夫,我想找张永夫的诗集《锄茅集》来看看,经查阅,知道《锄茅集》只有清代的刻本,这是他的朋友在他去世之后帮他刻印的。我到苏州大学古籍部查找,没有此书。我到苏州图书馆古籍部查找,还是没有。于是,寄希望于苏州博物馆古籍部。这样,苏州古籍收藏最多的三家,我都找过了。记得去市博古籍部查《锄茅集》,还是拿着吴老师的字条去的,那里有一位女士是苏州大学77级的专科生,吴老师的学生。抱歉,名字忘了。我不知道该称师妹还是师姐,因为按照届数当然是我的师妹,但是年龄不好说,77级改为专科的,都是年龄较大的,急于就业的。
我进了古籍部,没有人可以问询,瞎找,闯进了关着警犬的
——寻书而读之十四
我楚狂人
我在陈墓教书的最后几年,受到周秦的影响,一度对清初遗民诗人特别感兴趣,看了不少有关这一群体的书。其中,特别对张永夫感兴趣,几次去了张永夫在灵岩山下的墓,记得第一次去的时候,山前村还是原貌,张永夫的故居啖蔗轩(村民指是,疑是)还在,那块墓前的石柱形小碑“再来人墓”还在,记得是阴刻的楷书。近些年再去,山前村变样了,啖蔗轩不见了,“再来人墓”碑也不见了,而墓地保护得比原来好了。
我对张永夫感兴趣,完全是被他的传奇色彩吸引了。张永夫严格说起来已经是“遗民三代”了,他的老师诗学大家叶燮是“遗民二代”,他当然只能是“遗民三代”了。但是他的遗民意识更浓,比老师这个“遗民二代”还浓,为什么?张永夫的传奇色彩简单说起来,就是“不知何处来?不知何处去?”他二十多岁,突然出现在叶燮门下,但是他的老师和他的同门都没有任何关于他身世的片言只语,他自己的诗文也从不涉及自己的身世。为什么?他一生住在苏州,足迹没有离开苏州,也没有参加任何科举。为什么?他的朋友灵岩诗人黄野鸿记载,他去世后二十年,忽然到访,如二十许少年,又飘然离去,这就是“再来人”的含义。出现这样的记载,为什么?
我曾经想以张永夫的传奇故事加以敷衍,写成小说,但是我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
为了更深入了解张永夫,我想找张永夫的诗集《锄茅集》来看看,经查阅,知道《锄茅集》只有清代的刻本,这是他的朋友在他去世之后帮他刻印的。我到苏州大学古籍部查找,没有此书。我到苏州图书馆古籍部查找,还是没有。于是,寄希望于苏州博物馆古籍部。这样,苏州古籍收藏最多的三家,我都找过了。记得去市博古籍部查《锄茅集》,还是拿着吴老师的字条去的,那里有一位女士是苏州大学77级的专科生,吴老师的学生。抱歉,名字忘了。我不知道该称师妹还是师姐,因为按照届数当然是我的师妹,但是年龄不好说,77级改为专科的,都是年龄较大的,急于就业的。
我进了古籍部,没有人可以问询,瞎找,闯进了关着警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