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清流概说4代表性人物之翁同龢
2023-09-30 07:09阅读:
清代清流概说4
——说清流之六
我楚狂人
二、清代清流的代表性人物3
翁同龢
晚清清流南派首领,或称后清流的领袖是两朝帝师翁同龢。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号松禅,
别署均斋、瓶笙、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体仁阁大学士翁心存第三子,咸丰六年(1856年)状元,历任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先后担任清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卒后追谥文恭。
翁同龢工诗,间作画,尤以书法名世,著有《翁文恭公日记》《瓶庐诗文稿》等。
状元、学政、言官、帝师,其经历与李鸿藻大致相同,所以翁同龢一开始就打上了清流的底色。
光绪八年(1882)十月,廷命翁同龢在军机大臣上行走,翁同龢第一次出任军机大臣,期间主要参与了两项重大政治活动。一是参与处理云南军费报销舞弊案;二是参与中法越南交涉事宜。光绪十年(1884年),法越事起,翁同龢主张一面进兵,一面与议,庶有所备。又言刘永福不足恃,非增重兵出关不可。但是当时掌实权的慈禧、李鸿章都主张停战赔款。中法战争在占优势的情况下自认战败,失去了对越南的宗主权。这一次争议,李鸿章不占理。
翁同龢因曾国藩及李鸿章曾经检举其兄翁同书怯战,因而终身与李鸿章有私怨。任户部尚书期间,处处刁难北洋水师,一方面催促海军出战,一方面在军费后勤上事事掣肘,直接导致了黄海海战的失利。从这一事例看翁同龢不是一个把国事置于个人恩怨之上的合格的政治家。
光绪十六年(1890年),户部上奏,以海军规模已具和国家度支艰难为由,请求暂停
海军向国外购买军火,致使北洋海军的发展就此停滞,落于世界之后。当时有一副讥讽对联描写二人: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上联
“合肥
”指安徽合肥的李鸿章,下联
“常熟
”即江苏常熟的翁同龢。李翁二人的恩怨直接导致日后中日甲午战争北洋舰队的失利,当时英国人建议中国
:“必添购快船两艘,方能备日制胜
”,未料翁同龢不断拖延,两艘快船为日本购去,新日舰速度快、炮门多,其中一艘日舰
“吉野号
”成为甲午战争中击沉中国舰队最多的船舰。
光绪二十年(1894年),翁同龢再任军机大臣,深得光绪帝信任。在甲午战争中,坚决主战。次年,清军战败,中日和议期间,翁同龢与李鸿藻极力反对割地,指出:“宁增赔款,必不可割地。”又联合俄、英、德三国谋阻割地,最终情势无法挽回。次年,兼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
两朝帝师的背景,使翁同龢成为坚定地“帝党”,他试图借重维新派让光绪帝掌权。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皇上开始召用主事康有为,议行新政。四月,朱谕且每於召对时谘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见于词色,”八月,发动政变,太后复训政。十月,又奉朱谕,革职,永不叙用。
光绪三十年(1904年),卒于家,年享七十有五。宣统元年(1909年),诏复原官,后追谥文恭。
翁同龢的作为,看来“清流”二字,名不副实。
晚清清流派大多缺少实践经验,政治心态比较守旧。部分清流成员仍然沉浸在天朝帝国无所不有的迷信当中,议论时政流于虚妄、不切实际与“放言高论”。虚骄、夜郎自大、闭目塞听而颟顸无知是部分清流人士的特点。李鸿章于暮年曾愤激地说:“言官制度最足坏事。此辈皆少年新进,毫不更事,亦不考究国家利害,但信口开河,藉此以出露头角;而国家大事,已为之阻挠不少。天下事,为之而后难,行之而后知。有许多言官,遇事弹纠,放言高论,后来放了外任,负到实在事责,从前芒角,立时收敛。”曾国藩门下士吴汝纶在书信中感叹:“近来世议,以骂洋务为清流,以办洋务为浊流”。
晚清清流,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至于从清流出身,在实践中创办洋务的张之洞、张謇,则是例外。如苏州籍状元陆润庠,办洋务就没有办好,还是到故宫做逊清的帝师去了。
翁同龢像,下同。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