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苏州的大禹治水遗存10渔阳山防风氏墓

2023-10-28 07:10阅读:
苏州的大禹治水遗存10
——苏州的远古记忆之一

我楚狂人
四、渔阳山防风氏墓
渔洋山,东接胥口古镇,北连光福景区邓尉、玄墓、大小贡山,南望东洞庭山,扼太湖大桥联通西洞庭山。渔洋山主峰海拔171米,在苏州诸峰普遍稍低矮的情况下,算得较高的山,雄踞太湖之滨更显其高大。从空中看,渔洋山形如半岛,插入太湖的万顷碧波之中,如巨大的鳌首。按照这样的山形,可以叫做屿,如苏州上方山的茶磨屿;也可以叫做,如长江边的采石矶、燕子矶。但是渔洋山山体颇大,还是叫做。由于建造环太湖观光公路,渔洋山插入湖心的山脚已经炸掉,成了公路的一部分。如果当年就想开发渔洋山旅游,是应该打一个隧道的,毕竟山脚插入太湖是一个极好的观光点。但是当时渔洋山也就是一座荒山,炸掉山脚也没有人感到可惜。
渔洋山由何得名,查不出来,只知道渔洋山的历史已经很是久远,相传大禹治水时期,就有防风氏部落首领汪芒葬在渔洋山麓的记载。都知道防风氏是一个桀骜不驯的部落,其首领还是被大禹借故杀死在会稽山,不知道是不是就是这位汪芒?现在汪芒的墓葬无存。
汪芒何人?防风氏之主。
防风氏是远古防风国的创始人,又名“汪芒氏”,或曰“汪罔氏”。是天下汪姓的始祖。考《广韵·唐》:汪,姓。汪芒氏之胤。按《说文》:“胤,子孙相承续也。”古防风国在今浙江湖州德清的三合乡封山和禺山之间,即下渚湖一带,深入其中,犹处汪茫之地。防风氏是当时的部落领袖,和大禹同时。《路史·国名纪》注引《吴兴记》:“吴兴西有风山,古防风国也。下有风渚,今在武康(按:即今浙江德清县)东十八里。天宝改曰防风山,禺山在其东二百步。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吴伐越,堕会稽,得骨节专车。吴使使问仲尼:“骨何者最大?”仲尼曰:“禹致群神于会稽山,
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节专车,此为大矣。”吴客曰:“谁为神?”仲尼曰:“山川之神足以纲记天下,其守为神,社稷为公侯,皆属于王者。”客曰:“防风何守?”仲尼曰:“汪罔氏之君,守封、禺之山,为厘姓。在虞、夏、商为汪罔,于周为长翟,今谓之大人”。
孔子的解释一贯如此,非要把传说的夸张部分解释得现实而合理,如“夔一足”,非要说成是“夔这样的贤人有一个就足够了”,而否认“夔是独脚神人”的传说。汪芒的“大人”明明就是部落首领的尊称。被孔子说成了“巨人”,且言之凿凿。这就是儒家“子不语”的一贯做派了。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说法,相应的说法也就出现,说是防风氏是巨人,禹要斩他,防风氏自以为无罪,立而不跪,行刑者砍不到他的头,禹就命令挖个坑,把防风氏推到坑里,降低高度,这才砍下了头。
问题来了,汪芒的邦国在太湖对面的湖州一带,何以葬到湖对面渔阳山?这就说不清了。
现在关于防风氏的祭祀都在湖州一带。在德清县下渚湖街道(原三合乡)二都村,有一座为纪念防风先民首领、治水英雄防风王而建的防风祠。
防风祠坐北朝南,北倚防风山,南面下渚湖,占地455平方米,建筑面积377平方米,重檐翘角,气势壮丽。气势恢弘的大殿内,高大慈禅的防风神像端坐祭坛,是当地百姓祭祀防风氏的重要场所。
防风祠始建于西晋元康年间。五代时,吴越王钱镠重建防风祠,称为“风山灵德王庙”,并立石碑纪念。清乾隆年间,防风祠扩建重修,分山门、戏台及天井、大殿,头山门有马衭、伞衭神像,戏台在庙会期间演社戏。大殿内塑有高大雄伟的防风王神像,其尊容是“龙首牛耳,连眉一目。”现今的防风祠于1996年在原址修复。
防风氏的传说,至少说明这样的问题,首先是太湖之水并非大禹一人之功,但是大禹把大功归于一己了,这符合王权政治的特性。其次是,这样的王权政治当时人并不十分买账,防风氏迟到,是不是故意的,就是为了表示不服气?杀防风氏就是强行王权,但是为防风氏鸣冤的反对声还是有的,其实大禹杀防风氏兵不光彩。
防风氏事件,可以看做是一场王权初立阶段的斗争。
大禹在江南留下的痕迹还是不少的,先说这一些。
苏州的大禹治水遗存10渔阳山防风氏墓
渔阳山,下同。图片均来自网络。
苏州的大禹治水遗存10渔阳山防风氏墓
苏州的大禹治水遗存10渔阳山防风氏墓
苏州的大禹治水遗存10渔阳山防风氏墓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