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洪武赶散”考订2历史记载之原因

2024-04-08 07:34阅读:
“洪武赶散”考订2
——苏州人心目中的朱明王朝之四

我楚狂人
一、“洪武赶散”的历史记载1
洪武赶散,不见于《明史》,我们能见到的相关记载多来自江苏有关地区的地方史料。近些年,有关明朝的“新史学著作”著作多起来,如《明朝那些事》等等,但是还是没有涉及洪武赶散。我想这或许是地方性的历史事件,不涉及全局的原因吧。但是,洪武赶散这一历史事件近年来毕竟还是越来越引起史学界的重视,特别是苏州地方史学界对这个问题的兴趣越来越浓。现在百度上就有相关资料出现。百度上对洪武赶散是这样定义的:
洪武赶散又称红巾赶散、红缨赶散,明朝初年将江南人口迁徙到苏北的历史事件。
当时朝廷从江南迁移大量人口到苏北一带进行垦荒,因朱元璋的部队头扎红巾,故民间称之为“红巾军”、“红军”,“洪武赶散”也被称为“红巾赶散”或“红军赶散”。“红蝇赶散”则是“红巾赶散”的讹传,可能是出于对红巾军的不满而将其暗喻为红蝇瘟疫的缘故。
这个定义并不精确。首先,这个事件并非是“江南”,而只是苏州。当然,这个苏州是广义的,按照历史习惯,把苏、松、湖、嘉、杭五府都称为“苏州”。其次,“又称红巾赶散、红缨赶散”不确切,而是很多人称之为“阊门赶散”。关于“阊门赶散”的说法,下文再详细说。再次,洪武赶散的“赶”字点明了这次政府行动的强制性,这是一次强制性的移民行为。
1.“洪武赶散”的原因1
由于洪武赶散不见正史,所以我们只能从一些其他记载中寻找原因。学界观点大致如下:
其一,朱元璋效仿刘邦,搞人口大迁移。
元末土地大多为豪强地主霸占,他们在地方上盘根错节,势力雄厚,朱元璋起兵时,充分利用了他们的力量。但当他统一全国之后,就觉得他们成了中央政府的异己力量,而且,豪强地主过分势力膨胀,既和国
家争夺赋税来源,又不利于经济的恢复。洪武三年(1370)八月,朱元璋说:近代以来风俗非常奢侈,地方上富民的衣食住行,竟然和公卿贵族一样。又说:元代朝庭昏暗无能,权力和财富都让下边夺走,所以终于演变成大乱。为此,太祖极力防止这种局面的再现。
朱元璋的本纪有这样的记载,朱元璋效法汉高祖刘邦徙天下富豪于关中的做法,首先强令富豪搬迁到京师南京附近。洪武初,朱元璋迁江南民十四万户于他的老家凤阳,其中不少为地主,洪武二十四年又徙天下富户五千三百户于南京,三十年又徙富民一万四千三百余户于南京。朱元璋说:“历史上汉高祖曾徙天下富豪于关中,过去我认为不好,如今想来,首都是天下根本,才知道有的事是理所当然,不得不做的。”豪强地主被迁到中央政府控制力量最强的区域,财势俱失,不能危害明王朝了。江南的地主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失去了原有的土地和奴仆,政府还不允许他们私自回去,他们非常不满。这些人不敢公开回原籍,便伪装成乞丐,以逃荒为名,成群结队,男女老幼,散入江南诸州县乞食,到家扫墓探亲,第二年二三月又回到凤阳,年代久了,就成为习惯了。五六百年来,凤阳花鼓成了东南一带妇孺皆知的民间歌舞。朱元璋还通过严刑重法消灭“奸顽富豪之家”,十余年间几兴大狱,往往不查实就杀人灭宗,江南一带富豪在几年间或死或徙,几乎无一幸存。
但是,这与洪武赶散似乎有关联,但又不完全是一回事。洪武赶散是专门针对苏州一地的,这是控制地方豪强的组成部分,但是还有其特殊性。最重要的区别就是苏州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不是京畿,不是朱元璋的老家凤阳,而是去填充战乱之后荒芜的苏北地区。洪武赶散不是迁移,而是流放。
“洪武赶散”考订2历史记载之原因
苏州护城河和古城墙老照片。下同。图片均来自网络。
“洪武赶散”考订2历史记载之原因
“洪武赶散”考订2历史记载之原因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