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赶散”考订3
——苏州人心目中的朱明王朝之四
我楚狂人
一、“洪武赶散”的历史记载2
1.“洪武赶散”的原因2
其二,刘基宋濂劝谏屠城改为“赶散”。
《嘉靖宝应县志·郑得传》载:“郑得,字彦明,唐平章政事(郑)余庆之后,父(郑)逵,元(代)时自遂昌迁吴,读书乐道,高隐不仕。张士诚据平江,以礼征之,(郑得)不应,携家迁居宝应。(郑)得博闻强记,有经(世)济(民)才,洪武中学士宋濂荐于朝,授高州府知府……(郑)得与宋(濂)文宪、刘(基)文成善,明太祖欲屠苏州,得致二公书,乃免。”其后历代宝应县志均沿此说,也载入金湖县《通德堂郑氏家谱》,清代宝应学者范士龄在《宝应耆旧传》也提及此事。
元末浙东才子郑逵、郑得父子从遂昌移居苏州(郑氏家谱载“居于阊门穿珠巷(按:穿珠巷即专诸巷原名,因为这里是苏州玉器匠集中的地段而得名穿珠巷)”),投靠已入幕张士诚的郑元佑。郑得读书乐道,博学鸿才,高隐不仕。张士诚听说郑得父子贤名,多次邀请他出来做官,但郑得没答应。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正月,朱元璋命大将徐达、副将常遇春对平江(苏州)等地发起进攻,郑得一看形势不好,举家避居宝应县衡阳镇附近(即《宝应县志图经》所云“元郑家村”)。
朱元璋部在苏州城外遭受重大损失,苦战十个月,朱元璋气得发誓要屠苏州城。
青田刘基、金华宋濂与郑逵父子都是浙东才子且相识,彼此惺惺相惜,彼此欣赏。听说朱元璋要屠苏州,郑得为满城百姓以及叔父郑元佑等人安全计,立即写信给宋濂、刘基二人,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