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关于地域的表述——重读乾隆稿本《陈墓镇志》札记之二

2024-07-25 07:25阅读:
关于地域的表述
——重读乾隆稿本《陈墓镇志》札记之二
我楚狂人
一般小区域的方志大多从地域表述开始,也就是地理位置和行政从属关系,乾隆稿本《陈墓镇志》也不例外。那么乾隆稿本《陈墓镇志》关于地域的表述又告诉后人什么呢?
一般小区域的方志首先会表明地理位置,而地理位置则往往选择地标作为参照物来表述。乾隆稿本《陈墓镇志》选择的参照物又是什么呢?
陈尚隆《陈墓镇志序》:考之《姑苏志》,去县五十五里,……
按:这个“县”指的是长洲县,清雍正后长洲县析出元和县,这里就是是指元和县了。
陈景琇的《陈墓紀集序》:由葑水而东,长湖巨浸,而陈墓独浮诸水之上,为东南胜地。……余家大姚,与陈墓止一湖之隔。
按:葑水就是葑溪,又称葑门塘,丛苏州葑门护城河东流入金鸡湖。大姚,就是车坊大姚村,因小土山大姚山得名。这里明显把葑门作为参照物。
屈儒汝《陈墓紀原》:姑苏之东南,去郡城二舍许,有陈墓村。
按:二舍,六十里。这里直接以郡城苏州为参照物。
这些序都是以郡城苏州为参照物,特别是以苏州葑门为参照物。而并没有以昆山成为参照物,这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现象。我思考后大致有这样的想法:首先是陈墓历史上长期属于长洲县,长洲析出之前属于吴县,元和析出之后属于元和县,在乾隆稿本《陈墓镇志》作者陈尚隆作序的雍正二年正好是析出元和县的时间点,析出元和是分属元和、昆山两县。元和依旧是是苏州“首县”之一,地位高于昆山县。所以当时陈墓人对长洲县及其后身元和的归属感更强。从今天陈墓人比较独特的方言来看,是明显有别于昆山口音。而略接近吴江口音,如人称代词“我”,接近吴江话的发音“奴”。这在古口语有点女性化。但是,上了年纪的老苏州都知道,苏州城东与城西的口音是有区别的,苏州风门外也称“奴”,只是建
立工业园区之后分门外的口音在变化,这个“奴”基本消失了。所以,这个“奴”是长洲口音的残存,而不是吴江口音的残存。吴江的这个“奴”也是来自长洲。
其次,地域上更接近甪直,与甪直同属长洲,后又同属元和;又与吴江接壤,当时周庄是属于吴江的,所以这里的民风民情更相近,口音也相近。顺便提供一个佐证那就是这个地区独有的名菜水洗面筋。水洗面筋最早被上海著名建筑学家陈从周广泛宣传。他是在周庄吃到的,所以说是周庄名菜,又取名“三味圆子”,得名于陈从周的即席挥毫:即兴挥毫题词:“江苏昆山周庄三味园。味兼小笼汤包、馄饨之长,天下美味也”。关于周庄人抢水洗面筋创作权的做法,周边人很不以为然,尤其是陈墓人。陈墓人说,陈墓细娘(吴语,即姑娘)不会汏(吴语,洗)面筋,找不到婆家。意思就是洗面筋是陈墓姑娘家最基本的持家技能之一。而周边的甪直、同里都有水洗面筋,又称“鸡汤面筋”、“鸡笃(吴语,熬汤的意思)面筋”。但是昆山城里却是没有。这一名菜的地域归属感很明显。
所以,从这个参照物的选择,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陈墓人是把自己看做是“首县”长洲的子民的。
事实上,乾隆稿本《陈墓镇志》在卷首这样说:陈墓镇以河为界,西为长洲,东为昆山。但是河西是主街,河东是下塘,侧重在河东。
这里是先说长洲,再说昆山的,其心目中的主次是清楚的。
当然,从陈尚隆称河西长洲,可见陈尚隆写此文的时候,还没有习惯称呼元和县,所以陈尚隆写此序言的时候正是析元和县的那一年,雍正二年。所以在后面卷一疆域中就说是元和县了。元和仍然是“首县”,县衙在今天的苏州市一中的位置,据说苏州市一中的千年古藤还是旧物。
所以,乾隆时期的陈墓人是把自己看作苏州郡城人的。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样一来,陈墓的一些文化现象就可以解释了。这些现象我在后文逐一涉及。
关于地域的表述——重读乾隆稿本《陈墓镇志》札记之二
陈墓景色,下同。
关于地域的表述——重读乾隆稿本《陈墓镇志》札记之二
关于地域的表述——重读乾隆稿本《陈墓镇志》札记之二
关于地域的表述——重读乾隆稿本《陈墓镇志》札记之二
三味圆子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