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诗与格律3四声

2024-10-14 07:39阅读:
诗与格律3
——诗学乱弹之四
我楚狂人

一、格律形成的轨迹3
2.韵律的探索1
所谓音乐感,其实也就是两个要素,即节奏和旋律。五七言句式的出现,我们诗句的节奏感空前丰富,那么旋律感呢?这就是韵律了。
所谓韵律,我以为就是韵和律相结合。落实到古典诗歌中就是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旧唐书·元稹传》:思深语近,韵律调新,属对无差,而风情宛然。
我前文说的四言、五言、七言的句式,只是提供了丰富的节奏变化的原始条件,真正形成节奏就必须形成有规律的平仄声转换,最后就形成了格律句。加上有规律的押韵节奏,这样,诗歌的格律就逐渐形成了。
1)从齐梁到盛唐
我国古典格律诗,并非一个人的创造,也不是一个时间的突然发现,这是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具体说起来,那就是从齐梁到盛唐这个历史阶段。
其一,齐梁时期关于四声的探索。
我国格律诗的探索,始于四声的探索。这一点应该没有争议。前文我已经说到了齐梁时期对四声的研究,这是我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很能那个问题。南朝是中国音韵学发育健全的关键阶段,恰巧蒙学教材《千字文》的编撰者周兴嗣是一个音韵学家,所以他编写的《千字文》每一句都暗含了“平上去入”四声。当时博学的梁武帝对音韵还有点一知半解,便问何谓“平上去入”?周兴嗣很机敏地回答说,“天子圣哲”就是“平上去入”。梁武帝自然大悦。才子就是才子,不得不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的事实,首先,即使博学如梁武帝,当时也不了解“平上去入”,可见,在梁武帝时期,“平上去入”,还是“新兴学科”。其次,周兴嗣在蒙学教材中渗透
“平上去入”,可见当时学着的苦心和对“平上去入”的重视,饱含着他们的期望。
所以,我以为齐梁时期,我们的先人对四声的认识才真正开始。所以,齐梁之前的我国古典诗歌,就没有从四声这个角度考量的必要,这不符合历史条件。
诗与格律3四声
越来溪变顾野王墓,下同。民间俗称落星坟,南朝大文字学家。
诗与格律3四声
诗与格律3四声
诗与格律3四声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