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清平乐·池上纳凉》赏析

2024-06-12 19:07阅读:
清平乐·池上纳凉 项廷纪
水天清话,院静人消夏。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
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
这是一幅白描消夏图。不设辞藻、不施铅华,如生活本身一样平淡,却又极耐人寻味。
“水天清话,院静人消夏。”这首词开头二句是说,水天一色一片清静凉爽气息,庭院中静悄悄的人们正在纳凉消夏。
词的第一句,可能节自唐李商隐《水天闲话旧事》之诗题,“水天”可以理解为水边,但“天”字将空间充分地开放化,为纳凉和闲淡营造了自由、无拘无束的境界;“清话”,高雅不俗的言谈,此作“闲谈”解。院落就在水边(这从下文“荷塘”也可以看出),静悄悄的,人坐在院里消夏。开头两句,不但点明题旨,而且破题的“水”字,首先就将一阵宜人的凉意迎面送来,给人清爽的感觉,使整个词境不带一点烦闷、躁气。接着“清”字、“静”字,又进一步使人的心绪安定下来,为纳凉活动设置了十分理想的空间场所
“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接着二句是说,门帘高卷清风摇动着室内的蜡烛,竹影婆娑映照墙上就像一幅美丽的写竹图画。
这两句是对这个环境做简单而又具体的描绘。一般说来,夏夜里的灯火是很容易令人产生烦躁感的,而词中的灯烛带来的却是一片可人的光明。原因就在于前面已经铺设了可以消除任何产生这种感觉因素的静谧处所,同时,又有帘、有风加以映衬;帘在人与光之间造成了一定的阻隔(尽管光还是漏了出来),风呢,带来了凉爽,又映出竹的婆娑身影(那也是有清凉感的),在墙上“绘”出一幅活动着的“墨竹图”,平添几分生意和情趣。
上片虽有“人”,而人并未出现,下片才写纳凉的人;却又不直接写其貌,而是写其醉态。
“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下片前二句是说,醉后躺卧在桃笙竹制成的竹簟上,轻罗纨扇微微煽动凉气徐发。
醉了,要别人扶上席子(桃笙是用桃枝编的凉席,吴地人谓簟为笙)来纳凉,还要摇着熟罗做的团扇,真是醉态可掬,也见出这环境、气氛、时间的相宜。正是在这样的境地下,风的凉,扇的轻,仿佛都有了质态,让人可触、可感。夜如水,如歌。一切都是那么温馨、恬美。
“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末二句是说,荷塘里骤雨一下就过去了,明天一定会是秋风萧杀。
也正是前面的这种“静”,为词人创设了一种虚静的心理空间,
所以当池塘上空霎时飘过一阵急雨时,他便从雨声中“听”出秋天到来的脚步声。
附录:清平乐·池上纳凉
项廷纪
水天清话,院静人消夏。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
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
注释
清平乐(yuè):词牌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两个乐调命名。双调四十六字,八句,上片四仄韵,下片三平韵。
清话:清新美好的意思。
销夏:消除暑气,即纳凉。销一作'消'。
蜡炬:蜡烛。
桃笙:竹簟。据陈鼎《竹谱》载,四川阆中产桃笙竹,节高皮软,制成竹席,暑月寝之无汗,故人呼竹簟为桃笙。
熟罗:丝织物轻软而有疏孔的叫罗。织罗的丝或练或不练,故有熟罗、生罗之别。
一霎:一会儿。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