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焦虑,多是源于自己的教育观一直在矛盾中,而不自知的缘故
2019-09-02 20:04阅读:
从有了孩子开始,“焦虑”这两个字就在耳边不断重复着。
是的,没有孩子之前的生活,可能会有烦恼、悲伤、难过以及成人世界该有的压力,但是“焦虑”这种情感似乎不那么明显。
而“焦虑”是什么?简单就是莫名的担心、担忧、自己感觉到莫名的紧张不安、惶惶不可终日或者很小的事情一直念叨着,觉得会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担心发生什么问题。
其实,也就是说,我们对于未知的一种担忧,而这种担忧,多数是针对自己爱的人,爱之深、爱之切,爱之希望殷殷的人。
那么,孩子的到来,这个“人”就此出现,“焦虑”开始如影随形;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就是我们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同时也是一个“迷失自己”和“寻找自己”的过程,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张,我们总是会茫然不知所措,左右摇摆于各种观点之中,无所适从。
简单地说,就是我们虽然看了很多育儿的书,也看了很多教育专家的建议,但是到自己孩子身上,却往往在重重矛盾中迷失……
【典型矛盾之一:我们想要孩子谦和礼让,又怕孩子吃亏受欺负】
没有孩子之前,很多准父母都会畅想,假若有一个女儿,要教她琴棋书画、知书达理,还要宠的像个公主;假如生个儿子,要让他温文尔雅、勇敢聪慧,还要有男子汉的担当……
所以当孩子一天天的成长,我们就
会刻意的培养孩子,要懂得分享、乐于助人、帮助朋友,还要教给她“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这样的好品质。
可是,当孩子从幼儿园回来,讲述一天的事情时说:“在幼儿园里分到了最小的水果、坐到了最后一排、还要让着身边霸道的小朋友……”作为家长,是不是顿时就炸了毛?立即会觉得孩子受了委屈、吃了亏。
这个时候,更多的是脱口而出:“你不会自己去拿大的水果?别的小朋友推你,你不会立即告诉老师?不能打回去?”好吧,咱们去报跆拳道、空手道,不求伤人,但求自保!
父母之心,大多如此吧!非彼时彼景,也就没有对错,因时因地罢了。但是对于孩子来讲,他们就会得到两套不一样的道德标准,逐渐会变得“恃强凌弱,欺软怕硬”。
更有些家庭,仅仅在理论上要求孩子礼让、尊重他人,而在实践上去是大力培养孩子的自私心理。
当孩子想和父母一起分享好吃的食品时,做父母的往往会忘记平时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反而会说,这是妈妈特意为你买的,妈妈可不舍得吃。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会形成“最大、最好的东西就该归我”的意念。
而对于孩子来讲,父母说的是这样,做的又是那样,内心就会困惑,简直无所适从,不知怎样才能符合父母的要求,很快孩子学会了“说一套做一套”。
而父母看着孩子的一路发展变化,怎会不焦虑?
【典型矛盾二:一边树立规则,一边违反规则】
不由想起我与我家大宝关于写作业的斗智斗勇事件:
在我家大宝刚开始写作业的时候,我看着他一直磨蹭的样子,通过和老师的确认,立下规矩:每天只给1个小时写作业的时间,写完奖励,写不完就不要写了,该挨吵挨吵、该认罚认罚!
可是,当大宝真的没有完成作业的时候,耐不住他苦苦的哀求,就适当的放松了一些时间;结果他写作业的时间就会逐渐越来越长。
当我发现是我一时心软而导致的“不守信”,让大宝“钻了空子”之后,立即调整:1个小时就是1个小时,写不完也立刻停笔。
可是,好奇怪第二天他放学回来依旧是开开心心的,与我想象中的灰头土脸相差甚远。后来旁敲侧击的问下来,才知道他压根儿就没交作业,理由是自己忘记带了。然后利用中午的时间赶紧补作业,下午交给老师,万事OK。
我郁闷的发现,是自己立规则不够严谨导致的,应该和老师有沟通才好。
可是,不得不说,老师的工作压力真的很大,每天忙得团团转,偶尔一次两次需要老师配合没有问题,但是认真完成作业,终究还是孩子的事情。
最终,我采取了我和孩子根据当天的作业量共同商量,以他自己确定下来的完成作业时间为主,规定时间段内必须完成才好。这样,“写作业”的风波才告一段落。
所以说,陪伴孩子成长很多时候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家长真正的投入,用心思考,能够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又能够有自己的坚持才好。
还有,我们有时会鼓励孩子找小朋友玩,鼓励孩子使用剪刀,鼓励孩子参加多种活动,可是一旦孩子跟小朋友打架,学会了骂人,或者剪破了手指,我们就会马上收起剪刀,关上门,认为还是关在家里让孩子一个人乖乖地安心。
其实,仅仅通过说教来培养孩子尊重别人和相互协作的好品行,是不能奏效的。这也是家长的一种“一边立规矩,一边不执行”的代表方式。
但是孩子是需要亲身参与、亲自了解,才能真正从自我中心的“硬壳”中解脱出来,真正了解自我与他人的区别,了解集体中每个成员应有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培养出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理解行为规范,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
【典型矛盾三:既想鼓励孩子独立自主,又怕累着孩子;或是家庭成员意见不统一】
从宝宝呱呱坠地的那刻起,父母都会盼望着孩子快快长大,早早独立。
可谓是:在哺乳期就盼着断奶,会爬了就盼着会走,会跑了赶紧盼着孩子能独立自主,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可是当孩子真的逐渐独立,有了自己的想法,进入反抗期,开始想要摆脱父母的控制,甚至愿意独处、不愿父母干扰时,父母却又茫然若失,这种失落感和担忧感使父母产生一种冲动,想把孩子紧紧抓在手中。
又或者,当看到孩子自主吃饭弄脏了衣服和桌子的时候,当看到孩子做家务时打破了碗、洗的衣服也不干净还要重返功时,当发现屡次让孩子做什么事情他却纹丝不动的时候,总是忍不住开始包办一切,什么都要管,什么都自己动手,给孩子穿衣、喂饭、系鞋带、收拾玩具,照顾得无微不至,这种不放手的管理方法,使孩子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性。
再或者,当孩子的父母要求孩子独立做事情或者帮忙做家务的时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却心疼的不得了,取而代之,处处心甘情愿帮助孩子。当父母因为孩子的错误而斥责时,自己却因为态度问题而遭受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加倍斥责……
其实,要让孩子独立,就必须放手让孩子去闯,而家庭成员间的意见一定要一致。
这个暑假,我坚持让大宝刷碗,中间姥姥无数次的想要帮忙,都被我温婉又坚定的拒绝了。而大宝,在经历了什么头疼、胳膊疼、腿疼等各种理由之后,发现我依旧不为之所动,也就开始安安心心的坚持刷碗了。
最后,他还学会了自娱自乐,每每刷碗的时候,一边放声高歌,一边摇头晃脑,开心极了!而效率也提升了不少。
当假期结束的时候,他自己感叹自己的坚持;而我也相信,通过这样的一种坚持,对他性格、品质的培养是有帮助的。
正是由于家长的教育心理处于矛盾之中,对孩子的教育容易发生朝令夕改的现象,这就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使他觉得生活总是变幻莫测,不可捉摸,从而挫伤他理解事物的积极性和判断事物的自信心。
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先让自己走出这种莫名的“焦虑”心理,明确自己的教育目标,增强教育意识,时刻以理性的言行、科学的态度、严谨的方法以及与时俱进的心态,陪伴孩子一路成长,引导他们更好地发展。
而孩子的发展逐渐进入有序化的良性循环,我们也就自然而然远离焦虑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