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让宝宝产生无助感,往往是家长无知的教育;但愿你不是其中之一

2019-09-18 12:13阅读:
让宝宝产生无助感,往往是家长无知的教育;但愿你不是其中之一
有位网友给我留言,说家里的宝宝太懦弱了。
眼瞅着到了幼儿园,总是会心不由己的担心她会受欺负。孩子的爸爸为了让孩子勇敢、坚强一些,在对待宝宝的各种问题上,难免会着急且严厉。
就拿过中秋节时的一件事说,那天带着宝宝出去儿童乐园玩,本来是自己的宝宝先开始玩秋千的,可是别的孩子一开始抢,自己的宝宝就赶紧把秋千让给别的小朋友了,连申辩一声都不敢。
孩子的爸爸气坏了,让她去继续玩秋千,可是宝宝就是不去,宁愿不玩,也不敢争取一下自己本该有的权利。
最后大家非常不开心的回到家里之后,孩子爸爸就对孩子实施了惩罚:把她关在了阳台上反省5分钟。孩子吓坏了,哭得撕心裂肺,可是为了孩子好,也没有让她出来。
现在宝宝变得格外的缠着妈妈,除了妈妈之外不要家里任何人,简直是寸步不离的拉着妈妈,生怕妈妈离开一样,就是上洗手间也要一起;晚上睡觉的时候除了会惊醒大哭,还一定要紧紧的拉着妈妈的手才好。
说实话,我看着网友的留言,好心疼、好心疼、好心疼这位小宝宝。
让宝宝产生无助感,往往是家长无知的教育;但愿你不是其中之一
上幼儿园的年龄,不过是3岁左右。3岁左右的宝宝,即便是胆怯一些、害羞一些、懦弱一些,又有什么关系呢?哪个孩子就是天生胆大、勇敢、智慧的呢?
孩子一切的成长与变化,尤其是3岁之前宝宝的变化,都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与引导。
所以,家长与其担心、紧张孩子胆怯、懦弱,不妨先从自
己身上找找原因吧!
相信我,但凡勇敢、独立的孩子,一定是有充足安全感的孩子。
只有当孩子能够确定、感受到来自爸爸妈妈无条件的爱,也就是无论自己表现的好不好,无论自己是否会“闯了祸”、“犯了错”……爸爸妈妈都不会不要她,嫌弃她、抛弃她,她才能坚信自己是被爱的、可爱的!她才会爱自己、有自信、有勇气!
不是吗?
说到底,正是因为父母的无知教育,才会让宝宝格外的懦弱、胆怯,乃至悲观。
让宝宝产生无助感,往往是家长无知的教育;但愿你不是其中之一

【无知教育一:不懂得接纳孩子】

这位网友的小宝宝遇到的问题,我家小宝也遇到过。只不过不是秋千,而是小转椅。
当时我家小宝就坐在小转椅上,而且小转椅还有另外两个位置是空闲的。但是有一个比小宝大一点的孩子过来,非要坐到小宝的那个小转椅上,直接要小宝赶紧起来让给他。
我当时在旁边看着,没有出声。小宝看了看这个孩子,立即站起来把转椅让了出来。自己走到滑梯的地方,开始玩滑梯。
我等着他滑下来,故意问他:怎么不玩小转椅了?
小宝说:“有个小哥哥要玩,我就让给他了!”
我继续问:“你不是很喜欢玩吗?为什么要让给小哥哥呢?”
小宝说:“我本来就坐够了,正好他要坐,我就让给他呗!而且,我也不喜欢和他玩。”
“为什么?”
“那个小哥哥其实很不懂礼貌,我不喜欢他!”
其实,小宝并不是胆怯,只是想要遵从自己的内心,不和三观不一的人一起玩罢了。
那么,网友家的那个小女孩,是不是也会因为同样的原因,才想要把秋千让出去呢?
另外,对于孩子来讲,当她面对突发情况的时候,常常不知道如何应对,所以急忙把本属于自己的让出来,想要到爸爸妈妈身边去,因为那里才是她认为最安全的港湾。
可是,爸爸妈妈却无视她本能的反应,更无法接纳她恐惧不安的内心,选择了更为激烈的方式:让孩子自己去“夺”回自己的权利,要不,回家就被关到阳台反省!
可以想见这个小女孩该有多么的无助、恐惧和孤单啊!
孩子为什么不可以胆小、害怕、羞涩?为什么一定就要坚强、勇敢或者不能吃亏?
换一个角度说,如果自己的宝宝真的就是天生胆小、懦弱,父母真的就会抛弃她、不管她了吗?相信所有的父母都不会这样做的。
那么为什么家长总是会放下自己的初衷,用一些惯性思维和对孩子的期盼,暂时蒙蔽了自己的内心,做出很多为爱预设条件的行为呢?
“如果你不……(按照家长的要求或者期盼做事)我就会……(各种惩罚)”,往往是家长脱口而出的很常见的句子,但是对孩子的伤害却不是一般的大啊!
当孩子无法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和接纳时,就会恐惧、无助、缺乏安全感……不能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集中起来放在自我内在成长和构建上。他们往往会用更多的时间、精力去讨爱、去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去试探、证明自己是否是被爱的。
整日在惴惴然中度过,哪里会有什么安全感?
让宝宝产生无助感,往往是家长无知的教育;但愿你不是其中之一

【无知教育二:家长是“欺负”孩子的始作俑者】

关于网友的宝宝主动把秋千让给别人的事件来讲,除了胆怯或缺乏自信之外,还有一种可能是“物权意识”出了问题。
也就是说,在孩子处于自我意识敏感期,建立物权观的阶段,没有很好渡过。
宝宝在两岁左右是就会出现不顺从和执拗的行为,很多家长认为这是一种“叛逆”的行为,其实就是自我意识敏感期的突出表现。
自我意识敏感期从1-2岁就开始萌芽了,最明显是2-3岁。在这个时期的孩子眼里,自己东西就是自己的,而且不喜欢与他人分享,完全以自我为中心。
但这些行为在家长们眼里都是不正确的、没礼貌的,虽然这是孩子在建立你、我、他三者关系,确立物权关系的必经过程。
正处于自我意识敏感期宝宝的家长们要耐心,要对孩子有足够的尊重,引导孩子正确的认识自己,这样也有助于宝宝个性的发展。
如果当孩子说一些东西是“我的”的时候,总被家长批评、否定,有可能造成孩子物权意识模糊,且孩子也会因为总被家长凶、斥责、受到否定,而会变的更胆小、不知所措、没有安全感。
正是因为家长的这种无知行为,孩子也会形成两种极端:要么越来越胆小,在外面也是常被别的孩子“欺负”;要么就是学会父母的行为方式,出去总“欺负”别的孩子,对人喊叫、斥责。
爱孩子要清楚的让孩子感受到。每天起床、睡前、送孩子去幼儿园时都可以对孩子表达出来:“妈妈爱你”、“宝贝早上好”、“晚安宝贝,做个好梦~”、“幼儿园玩开心点,等下午放学时妈妈会准时出现在你面前,接你回家”……
让宝宝产生无助感,往往是家长无知的教育;但愿你不是其中之一

【无知教育三:擅自为孩子贴各种标签】

网友形容说说里的孩子“从小胆小害羞见人不敢说话”,其实这就是给孩子贴了个标签。即便是孩子的确有这样的行为出现,但绝不是家长与他人的谈资。
幼小的孩子常常是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的,所以父母及成人对孩子的评论影响非常大。
我接触到最为明显的贴标签的例子是我曾经还是老师的时候,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个场景:
当时学校里一位新老师因为孩子上课打闹不配合她的教学而请家长过来。孩子的妈妈谈及孩子就是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愤愤模样,把孩子的一切说的很不堪,比如不爱写作业,不爱看书,爱玩游戏,爱顶嘴,不好管……
其实,这位妈妈已经无形中给孩子贴了如此之多的标签,把孩子否定的一塌糊涂。而站在旁边的老师也频频点头,和家长很有“共同语言”的感觉。
这个孩子大约十岁左右,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模样,无所谓的站在那里,偶尔翻个白眼儿给自己的妈妈。
当时我就直接走上前,对家长和老师说:“其实有时候玩游戏也是一种学习,顶嘴时孩子的脑子在飞速的运转。这些都是有利有弊的。”然后又拍了拍那个孩子的肩膀,对他说:“宝贝儿你先去班里呆一会儿,写写作业看看书。等下妈妈和老师就过去了。”孩子感激的看了我一眼,匆匆的进了教室。
这时我和我们老师站在一起,面对孩子的妈妈说:“您对孩子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但是我们不能当着孩子的面儿对孩子进行无数的否定。否定太多,孩子也就真的被否定掉了!您看关于孩子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私下里谈。而现在,不妨多发掘孩子的优点,给他建立足够的自信心!”
老师立马也明白了我的意思,当下和家长沟通了孩子在班里的成长,肯定了孩子的成绩。虽然淘气,但是进步还是非常明显的……
此后那个孩子但凡在学校里看见我,总是远远地就冲我跑过来,给我打招呼问好。我能感觉到他对我的信任和依赖。
类似这样的否定标签,对于孩子来讲应该是屡见不鲜的。
从小我们就会站在成人的立场上,顶着“爱”的光环,告诉他们什么是可以的,什么是不可以的,给他们立下无数的规矩,对他们说了无数的“不”:不行、不能、不可以……孩子年龄越大,这些“不”就越多!
当他们因为好奇、因为调皮、因为童真,违反了我们的规矩,我们就会摇头说这个孩子太淘气、这个孩子不听话、这个孩子太爱动……等等一系列的标签迎面扑来,打得孩子晕头转向摸不着北。
可怕的是最后居然慢慢的就承认了我们贴的标签:我就是这样的孩子!熟不知,家长更希望你不是这样的孩子!
让宝宝产生无助感,往往是家长无知的教育;但愿你不是其中之一
孩子6岁前是安全感构建和完善的重要时期,而3岁以前更是尤为重要!
安全感于个人来说就好比盖楼的地基,只有当孩子很好的建立起安全感,坚信父母是爱自己的,自己是可爱的,有存在价值的,这个世界是友善的、安全的……他们才能真正的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能量投入到内在的自我成长与构建上,才能有动力、勇气和毅力去探索外面的世界……
所以,做父母的有必要常常进行反思和检查,要好好的爱孩子,更要用对的方法去爱;改变自己的态度和教育方式,才能使孩子在各方面都能得到健康发展。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