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打针后,为什么容易夜惊?这与宝宝的记忆规律分不开
2021-11-09 14:14阅读:
今天全员核酸检查,作为“宅老妈”的我,也不得不按时往社区走。
在路上碰到前楼的邻居,正愁眉苦脸地顶着风抱着她家宝宝站在拐角处。自从她生了孩子之后,我们这是第一次见面,也是我第一次见她家小宝宝。
我一边拉紧衣服,一边问她:“这么冷的天,不在家呆着,怎么还抱宝宝出来了?”
她也忙不迭地和我打着招呼,说:“这孩子从出生身体就比较弱,动辄就生病,让我担心得很。最近这两天,宝宝又总是半夜哭闹不休,所以还是不放心,想着去医院看看怎么了。这不,等他爸爸开车过来呢。”
哦,我点点头,看着她怀里的宝宝粉粉嫩嫩的,睡得正香,不像是有什么不舒服的模样,忽然想起来我家大宝在刚出月子左右的时候,也有这样一段时间。
那时候他因为黄疸值过高,还没有出月子就住进了新生儿病房。新生儿病房是无菌病房,大人是不能陪护的。所以差不多10天的时间,我都没有见到大宝。
等他出院回家,又有半个月左右的时间,白天他精神还可以,到了晚上睡着睡着,就会忽然大哭,也不是饿了,也没有拉臭臭,就是哭啊哭啊,必须紧紧的抱起来他好一会儿,才平静下来。
彼时我也是第一次做妈妈,大宝这样,让我忍不住各种的担心。
后来,有专家给我解释说,孩子这种情况叫做夜惊,因为住院的时候,他每天都会经历打针、输水的过程,所以有了疼痛的记忆。虽然很多成年人看起来都记不得3岁之前的事情,但这些记忆都变成了潜意识。换句话说,叫做缺乏安全感。
妈妈多抱抱,给
他足够的爱抚,宝宝就会慢慢好起来的。
3岁之前,婴幼儿有一种十分重要的现象,叫做“潜意识印象”。
有科学家很形象地把人的头脑构造用“蛋”来比喻。
在宝宝出生后6个月便已经形成的“旧皮质”就是蛋黄部分,人的潜意识就储藏在这个部分,它是记忆的储藏库。
在出生后逐渐增长的“新皮质”则是蛋白部分,是人类的显意识。
在宝宝出生后的3年里,大脑接收到的信息都储藏在旧皮质里,所以这个时期的教育就是“潜意识教育”。以后当新皮质逐渐生成,进入大脑的信息主要储藏在新皮质,这时的教育就是“显意识教育”。
而潜意识的功能,在成人之后会比显意识的功能强50倍以上。这是因为婴幼儿并不像成人那样,把事情理解之后才记忆,而是将看起来很困难,不能够理解的事情原封不动地放入头脑的旧皮质里,当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就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因此,
爸爸妈妈要懂得创造机会,让婴幼儿多接触一些美好的事情和场景,引导他们用眼睛看、耳朵听、双手去感受,把更多的事物“记忆”下来,这种潜意识才会终生受用。
宝宝记忆力增强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
1、0-2岁
宝宝记忆力的神奇之处,就在于他们在不知不觉中的潜意识记忆。研究表明,宝宝出生后就有一定的记忆能力,出生后6个月就出现形象记忆。
宝宝最容易记住的是让他们兴奋、激动或者恐惧的事情。比如打针,他们可能会忘记打针的疼痛,但是不会忘记打针所带来的恐惧。他们可能会忘记医生的样子,但是他们不会忘记医生的白大褂……
而且宝宝还能够对自己的记忆做归纳和总结,如果事情发生过一次,他们就会认为这件事还会再发生,从而导致“夜有所梦”或“夜有所惧”,打过针的好一段时间,半夜啼哭闹人也是有原因的啊!
2、2-5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有能力去简单叙述一件发生过的事情,当然这个事情也一定是他亲身参与或者喜闻乐见的事情。
在讲述事情的过程中,孩子会想起一些很具体、很细节的事情,可以描述一些抽象的概念,他们能够在短时间里存储很多信息,并且在需要的时候努力回忆。
这种记忆虽然也是机械记忆,也许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但依旧不妨碍他们能够记住。
而让他们记住,并且牢固记住的方法就是“重复”,如果让孩子不厌烦、不拒绝地重复若干遍,一定能够成为孩子记忆中最难忘的事情,尤其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但是很多突发的事情,对于孩子的记忆来讲就是一场考验了,他们极有可能会分不清想象和现实,也分不清是真实发生了还是潜意识的记忆。
比较典型的就是,当想知道孩子在幼儿园都发生了什么的时候,父母一定不要引导,而是做到绝对倾听才好。
3、5岁以后
5岁以后的宝宝,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记忆模式,而父母要做的就是帮助宝宝建立自己的记忆模型,让宝宝能够游刃有余的从形象记忆到理解记忆,从而记得更深刻、更牢固、更长久。
最后想要说的是,在宝宝成长的过程中,还会有一段比较特殊的时期:怕生。
其实怕生也是宝宝有了足够的记忆能力,他能够分清楚自家人和别人,能够知道谁是妈妈,谁是自己最爱的人,因此才会怕生哦!
这个时期爸爸妈妈一定要多鼓励宝宝,多陪伴宝宝,而不是动辄就把他“怕生”挂在嘴边,从而形成他对自己“怕生”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