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你的孩子为什么胆小?这可以从很多角度去看,今天说一个可能性

2018-02-17 09:31阅读:
过年人多嘴杂,如果孩子不愿意做一些事情,可能会被别人说,这个孩子真胆小。有些人为了面子,有时候还会非逼着自己的孩子去做一些事情,这样反而让孩子更焦虑,更退缩。
0-3岁,父母和孩子的互动模式往往奠定了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探索的基础,这其中包括认识自我,如何和他人相处。这是比胆小不胆小更深层的问题。我们需要理解的是,“孩子如何与外界互动”,慢热的也好,自来熟的也罢,都是他们与外界的人和事物互动的方式。
社会参照(social referencing)
大概在8个月左右,当孩子接触新的环境、事物或在有陌生人的情况下,或处于某种社交情景意义不明确时,他们通常会观察父母的表情,从父母的神情和反应来寻找一些线索,然后来决定他们怎么做。这在心理学上叫“社会参照” 。比如说孩子第一次在草地上爬,前面有个柱子,他无法判断眼前黑黑的巨大的物体是否危险,这个时候,宝宝会回过头来看看父母的表情,才决定怎么行动。这个能力在婴儿时期,对于他对陌生的人和事物采取何种态度有一定的影响,而父母在其中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因为父母就是孩子最信任的人,是他们的参照系。
有个有趣的实验证实了“社会参照”
发展心理学中有个有趣的实验,发现孩子会利用父母的神情作为他们行动的参照,这个实验就是著名的“视崖实验”。
参加实验的是8个月左右会爬不久的孩子和他的妈妈。首先需要一个大平台,上面覆盖着厚玻璃,下面是红白格子的图案。平台分成两半,中间是不到半米宽的中间板,前一半是浅滩,后一半是“悬崖”。
实验人员把孩子放在中间处,妈妈站在“深崖”这边。当妈妈对孩子做出兴高采烈或者非常感兴趣的表情,孩子往往会经过试探,然后勇敢地爬过“深崖”,爬到妈妈那里;而当妈妈做出恐惧或生气的表情,他们就拒绝爬过去。这个实验证明了孩子会参考妈妈的表情,对“深崖”做出不一样的反应。
视崖实验的设置 (setting)

有趣的是,当他们在平地上,而不是“视崖平台”
上时,不管妈妈做出鼓励的还是恐惧的表情,他们都会毫不犹豫地爬到妈妈身边。这说明,平地对孩子来说是确定的情形,不危险,而且他们已经有了在平地上上爬的经验,所以妈妈的表情参考作用不大;而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即在“深崖”处时,孩子就会利用妈妈的表情,为“我是否要往前爬”做参考。
“社会参照”对父母的启示
爸爸妈妈在亲子互动中要注意自己的表情、语言和行为。有时候孩子看起来胆小、放不开,很有可能是父母不经意间的表情影响了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如果能意识到这个问题,我们就不会直接给孩子下判断“太胆小”,而是先省视一下自己的言行和表情,是不是当孩子在不确定的情景下回头看我们,寻找参照线索的时候,我们给了不恰当的线索。
过度保护也是不恰当的“社会参照”
现在很多父母,特别是祖辈,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过度保护孩子,无意间妨碍了孩子自己探索世界的机会和欲望,等孩子到了两三岁意识到孩子胆小、黏人时,这已经是长期不恰当的互动模式造成的后果了。
比如,孩子在游乐场所玩,他们肯定什么都想试试,这也是个锻炼运动感知觉和体验自己能力的好机会。
我们这里有室外的小朋友的游戏场所。当孩子想尝试爬上可以攀爬的墙,他往往会回头看一下父母的反应。如果父母担心孩子摔下来,会情不自禁地叫孩子不要爬(表情是有些担心和焦虑的)或者说,等妈妈来帮你。这样的反应无形中让孩子觉得攀爬是不安全的,不应该自己爬。
在多次和父母有了这样的互动之后,孩子对外部事物的认知是,这个世界是不安全的,危险随时存在。有了这样的想法后,孩子就逐渐变得胆小畏缩,不愿意主动探索新事物、新环境。
当我们带孩子在户外、公共场所玩时,要平衡自己的心情,对孩子正经历的事情有个理性的预估,而不只是过度保护。我很理解父母的心情,我们也确实要有安全意识。不过我们没必要在任何时候都亦步亦趋,紧紧跟着孩子,虽然可能我们没有说什么,但别忘了“社交参照”,我们的情绪、表情、语调传递的信息是:这个世界是不安全的。我们并不想让孩子变得“傻大胆儿”,而是根据实际情形,逐步让孩子学会判断,评估是不是有危险。比方说,你可以跟孩子指出来,这里有一个坑,小心避开,不要掉到里面。这样就可以了,不需要很担心或者很焦急地说,哎呀,这里有一个坑,你千万不要掉到里面。或者是,千万别过去,等一下你掉到坑里。
当孩子回头来“参照”我们的表情时,给他们微笑和鼓励的眼神。当确实超出孩子的能力,或者可能有安全问题,也不要大惊小怪,而是以比较平稳的口气客观描述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这对孩子学会自己评估新环境是有帮助的。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