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案例(续1)
2024-11-15 20:30阅读:
被渴死的井底之蛙
有一只青蛙生活在井里,这里有充足的水源。它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每天都欢快地歌唱。
有一天,一只鸟儿飞到这里,停下来在井边歇歇脚。
青蛙主动打招呼说:“喂,你好,你从哪里来啊?”
鸟儿回答说:“我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来,而且还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所以感觉很劳累。”
青蛙很吃惊地问:“天空不就是那么大点吗?你怎么说是很遥远呢?”
鸟儿说:“你一生都在井里,看到的只是井口大的一片天空,怎么能够知道外面的世界呢!”
青蛙听完这番话后,不以为然,它想:“世界就是这么大呀!”
后来,井水干涸,青蛙渴死了。
故事中的青蛙由于不了解外面的信息,便以为世界只有“井口那么大”,从而不愿跳出井口,寻找另外的生活,最终落
得个被渴死的下场。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井底之蛙”,他们陶醉在自我的狭小领域中洋洋自得。
华盛顿智捉偷马贼
一天,邻居盗走了华盛顿的马,华盛顿也知道马是被他偷走的,于是,华盛顿就带着警察来到那个偷他马的邻居的农场,并且找到了自己的马。可是,邻居死也不肯承认这匹马是华盛顿的。华盛顿灵机一动,就用双手将马的眼睛捂住说:“如果这马是你的,你一定知道它的哪只眼睛是瞎的。”“右眼。”邻居回答。华盛顿把手从右眼移开,马的右眼一点问题没有。“啊,我弄错了,是左眼。”邻居纠正道。华盛顿又把左手也移开,马的左眼也没什么毛病。
邻居还想申辩,警察却说:“什么也不要说了,这还不能证明这马不是你的吗?”
华盛顿利用那句“它的哪只眼睛是瞎的”的提示,致使邻居认定“马有一只眼睛是瞎的”。他成功地给邻居设置了这个陷阱,使其露出了破绽,邻居的辩解也就不攻自破。
虚者虚之,批量生产的空城计
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公子元,在他哥哥楚文王死了之后,非常想占有漂亮的嫂子文夫人。他用各种方法去讨好,文夫人却无动于衷。于是他想建立功业显显自己的能耐,以此讨得文夫人的欢心。不久,公子元亲率兵车六百乘,浩浩荡荡攻打郑国。楚国大军一路连下几城,直逼郑国国都。郑国国力较弱,都城内更是兵力空虚,无法抵挡楚军的进犯。
郑国危在旦夕,群臣慌乱,有的主张纳款请和,有的主张拼一死战,有的主张固守待援。这几种主张都难解国之危难。上卿叔詹说:“请和与决战都非上策,固守待援倒是可取的方案。郑国和齐国订有盟约,而今有难,齐国会出兵相助。只是空谈固守,恐怕也难守住。公子元伐郑,实际上是想邀功图名讨好文夫人。他一定急于求成,又特别害怕失败。我有一计,可退楚军。”郑国按叔詹的计策,在城内作了安排,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来,不让敌人看见一兵一卒,令店铺照常开门,百姓往来如常,不准露一丝慌乱之色,大开城门,放下吊桥,摆出完全不设防的样子。楚军先锋到达郑国都城城下,见此情景,心里起了怀疑:莫非城中有了埋伏,诱我中计?不敢妄动,等待公子元。公子元赶到城下,也觉得好生奇怪。他率众将到城外高地眺望,见城中确实空虚,但又隐隐约约看到了郑国的旌旗甲士。公子元认为其中有诈,不可贸然进攻,应先进城探听虚实,于是按兵不动。
这时,齐国接到郑国的求援信,已联合鲁宋两国发兵救郑。公子元闻报,知道三国兵到,楚军定不能胜,好在也打了几个胜仗,还是赶快撤退为妙。他害怕撤退时郑国军队会出城追击,于是下令全军连夜撤走,人衔枚,马裹蹄,不出一点声响,所有营寨都不拆走,旌旗照旧飘扬。第二天清晨,叔詹登城一望,说道:“楚军已经撤走。”众人见敌营旌旗招展,不信已经撤军。叔詹说:“如果营中有人,怎会有那样多的飞鸟盘旋上下呢?他也用空城计欺骗了我们,急忙撤兵了。”
这种“虚者虚之”的策略,用真实信息去引诱对手并且利用对手的疑虑误导对手的做法,正是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空城计”博弈。实际上,空城计并非创始自三国时代的诸葛亮,而是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投入使用,并且在此后的历史上“批量生产”了。
在诸葛亮与司马懿西城大战期间,司马懿和诸葛亮都成功地利用了信息不对称,通过逆向选择给对方制造了很大的麻烦。最后,司马懿杀了孟达,诸葛亮吓跑了司马懿,一胜一负,两人打了个平手。
诸葛亮和降魏原蜀将孟达商议妥当,孟达在新城举事反魏,然后顺势攻取洛阳,诸葛亮率蜀军主力攻取长安。当诸葛亮听说司马懿官复原职,在宛、洛起兵,于是派人提醒孟达,一定要小心司马懿,不能轻视。孟达觉得不必害怕司马懿,宛城离洛阳大约800里,到新城有1200里,司马懿要是知道自己想反魏举事,一定会向魏主禀报的,这样一来,至少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那时,我孟达把城墙加固好了,司马懿就是来了也没有什么用了。“人言孔明心多,今观此事可知矣”,诸葛亮真是多虑了。
司马懿知道孟达准备反魏,便想到如果先上奏魏王,待魏王回复来回要一个月,那时早已无济于事了。于是他来了个逆向选择,日夜兼程,通宵达旦,不到10日便赶到新城擒获了孟达。
在这个回合中,司马懿胜就胜在利用信息的不对称而“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孟达没有料到司马懿的心机。诸葛亮要高出孟达许多,熟悉司马懿的心路历程。司马懿利用逆向选择赢了孟达,诸葛亮却“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在西城,空城计的成功同样归功于孔明的逆向选择。在空城计这一回合中,司马懿对诸葛亮的了解也就相当于孟达的水平,在他眼里,诸葛亮就是一个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而这次诸葛亮偏不这样,他来了个逆向选择。司马懿认为我不弄险,我偏给你弄个大的险看看。只见西城四个城门大开,不见一兵一卒,孔明披鹤氅、戴纶巾,在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结果呢,司马懿退兵了。
不会表忠心,皇帝杀重臣
很多史实都证明了,国君总是拿重臣开刀,春秋时的越王勾践就是其中的先驱,他手下很多的功臣良将都被他杀死。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手下有两位重臣:文种和范蠡。勾践被吴王打败后,能够东山再起,得益于这两人的协助。
这其中文种的贡献不可磨灭。当初,勾践准备率兵抗吴的时候,文种认为时机还未成熟,可惜勾践一意孤行,最终战败。文种又忍辱负重,多方奔走,促使吴王夫差答应不杀勾践。勾践作为人质,留在吴国服侍吴王三年。在这期间,文种代替勾践治理越国,打理朝政。文种一直尽心尽力,大力发展越国经济,为后来越国称霸打下了坚实基础。
勾践回到越国后,文种又向勾践提出了破吴七策。勾践采纳文种的计策,励精图治,最终得以报仇雪恨,打败吴国,迫使吴王夫差自杀。
勾践伐吴胜利后,举办了庆功大会。大臣们争相祝贺,但勾践却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喜悦之情,相反他还有些愁容,善于察言观色的范蠡首先注意到了勾践的变化。很显然,勾践不太乐意承认大臣们的功劳,他更担心这些功臣们日后不好领导,对他们的猜忌之心也显露无遗。足智多谋的范蠡权衡再三,决定急流勇退,他主动向勾践提出要告老还乡。尽管勾践一再劝留,范蠡还是留下官印不辞而别。
范蠡临走前,念及旧日情分,特意给文种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还记得当初吴王夫差临死的时候说过的一句话吗?他说‘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他其实是说给咱们听的,越王的为人,你我都很清楚。他既能忍受屈辱,又很忌妒他人的才能。这样的人,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安乐。所以,我劝你也跟我一起退隐,不然只怕日后会遭遇不幸。”
文种看过范蠡的信后,不以为然,他觉得自己对越国的贡献足以保证自己的安全。不过,他还是小看了越王勾践。勾践深知文种的才干,但是现在吴国已经灭掉,越国称霸诸侯,文种的作用已经不大。像文种这样的人才,一旦参与造反作乱,对勾践会构成极大的威胁。继续任用文种的收益要小于留着文种的风险,所以,勾践决定除掉文种。
一天,勾践亲自去看望文种。谈及往事,勾践对文种说:“当年你有七条破吴计谋,我只用了其中的三条就消灭了吴国。你还剩下四条计谋,准备将来用来对付谁呢?”文种听出勾践话中有话,又不敢贸然回答,只能低头不语。勾践也不多说,起身离开的时候,特意送给文种一把宝剑。文种接过宝剑,看到剑匣上刻有“属镂”二字,这才明白勾践的意思。按当时的规矩,国君如果将刻有“属镂”字样的兵器赠给大臣时,意思就是让这个大臣自杀。文种想起范蠡的告诫,只能长叹一声:“不听范蠡的劝告,终于落得如此下场,我太天真了!”说完,文种拔剑自刎了。
文种的死,暗合了夫差的预言。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飞鸟尽,良弓藏”的故事一直上演着。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典型代表,他手下众多的功臣良将,没有战死沙场的,绝大部分都被他一一除掉,胡惟庸、蓝玉、傅友德等等一一被杀。
秦末,四处烽烟四起,秦之统治,岌岌可危,项羽刘邦,逐鹿中原,韩信者,幼年受胯下之辱,励精图治,学兵法,为万人敌,与赵背水一战三万灭其二十万!一时所向披靡,后从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袭强楚之不备,及霸王自刎,天下初定,却被陈平、吕后、萧何设计诛于长乐宫钟室!
对皇帝来说,江山的稳定是第一位。大臣们了解皇帝和国家机制,他们最有可能成为造反的力量。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大臣都会造反,所以皇帝就需要识别哪些大臣最可能造反。于是便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大臣们清楚自己会不会造反,皇帝却不知道谁忠谁奸。
这个时候,皇帝只有用一种非常规的分离信号进行识别:有能力造反的和没有能力造反的。但是,有些开国重臣在交出兵权后仍会被杀,这也可以用博弈论理论来解释。重臣除了拥有职位、兵权这些资产外,还有声望、才能、人际关系等无形资产。即使交出了有形的兵权,那些潜在的无形资产是无法上交的,对于皇帝来说,他们仍构成威胁。所以,皇帝只有将那些有能力造反的重臣杀掉,剩下的大臣即使有造反之心,也无造反之力。其实,皇帝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都会作出同样的选择: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
占便宜吃大亏
宋朝有个吕姓商人,一日外出,半路饥渴难耐,见旁边有一个饼摊,问老板:“饼多少钱一个?”
老板:“一钱一个。”
吕姓商人想:果然不同地方的东西价钱不一样,这饼居然才一钱,我们那里要十钱一个!
他一连要了五个饼,大吃起来。
付钱的时候,他按价付钱。突然,老板说:“饼是面做的,你还应付面钱。”
商人想,好像有道理,于是又付了五钱。
老板又说:“饼不要柴草烧和水调拌吗?你还要付草钱和水钱。”
商人看看老板,不知所措,又付了五钱。
后来,商人回到家里,想了又想,怎么想都觉得不对劲,笑骂自己道:“我真是憨啊,原以为捡了个便宜,没想到竟被那老板多骗走十钱!”
某日,城市中的一家餐厅挂出一块招牌:“明天吃饭不要钱!”
消息不胫而走,第二天,这家餐厅里果然宾朋满座,非常热闹。酒过三巡之后,众人已有些微醺,这时,店主才踱着方步出来,笑眯眯地说:“大家一会儿走之前可不要忘记到柜台结账啊。”
顿时一片不满之声响起,每个人都觉得店主说话出尔反尔,不守信用。
只听店主不慌不忙地解释说:“我明明写的是——明天吃饭不要钱,又不是今天。”
这则笑话反映的是我们在日常博弈中经常会遭遇一些“温柔的陷阱”,让我们深陷其中,无可奈何。
(摘自《博弈论的诡计大全集》,作者欧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