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读书笔记:《如何细读、读懂、读透新课标?——研读新课标,需要练就“三双眼睛”》

2023-08-19 15:54阅读:
《如何细读、读懂、读透新课标?——研读新课标,需要练就“三双眼睛”》,林忠玲(新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微信公众号“新校长传媒”,2022年9月16日


1.飞鸟之眼,看清教育改革的新趋势。蜻蜓之眼,洞见教学改革的新变化。蚂蚁之眼,找准学科落地的新路径。


2.“三有”写入新课标,传递出这样的政治风向:教育必须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教育必须弄清楚“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如果不能培养出具有国家和民族认同感的学生,是最大的失败;国家不会在教育领域放任“捧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现象存在。


3.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提炼,为素养落地提供了着陆点。


4.在这个被称之为“乌卡”的时代里,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性。解决复杂的问题,特别需要具备跨学科能力,这样才能在不确定性中增加成功的概率。


5.杜威先生曾说:“如果我们用过去的方法教育现在的学生,就是在剥夺他们的未来。”


6.用综合的思维统整学习内容,进行综合性学习,是学生走向未来社会的一种预演。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一个问题不可能是单一学科在起作用。



7.在崔永漷先生看来,分割的学科教学就是把一只狗分解,先学狗头再学狗身、狗腿,最后学狗尾巴。狗头考了解,狗身考理解,狗尾巴考简单应用。学完了、考完了,但考100分还是不知道什么是狗。生活逻辑是先认识狗、看狗是狗,学科逻辑是看狗不是狗,而学习逻辑是看狗还是狗。


8.“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三种学习方式的提出,旨在表明学习要以实践性学习为主,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9.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环境,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我觉得让学习者回归到学习活动的中央,这是对长期以来课堂学习被课堂讲授屏蔽的纠正。


10.新课标在评价方面强调的“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新课标在评价操作层面,提出了颇有画面感的评价策略。如“注重动手操作、作品展示、口头报告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关注典型行为的表现,推进表现性评价”“关注学生真实发生的进步,探索增值性评价”“注重伴随教学过程展开评价,捕捉学生有价值的表现”。


11.新课标关于大单元设计的提出,是对素养导向的回应。尽管一直以来教材都是按照单元结构编排学习内容的,但不少老师在操作过程中,习惯于把大单元肢解为各自独立的学习课时,课时内又把大任务碎片成了“课堂百问”,造成了知识技能“各自为政”、课堂教学“骨瘦如柴”的状况。活生生的狗,经过几个课时的解剖后,无法成为完整的“狗”。


12.进行大单元设计,最上位的是想到本单元对应的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然后找到本单元学习内容中,本质的、相对稳定的、有共识性和统领性的核心观点,即“大概念”。找到大概念,是大单元设计的关键性技术。有了大概念,才可以转化成核心问题,设计核心任务,再生成相应的子任务。


13.当学生感觉到所学与其经验世界、生活实际有关联时,就很容易产生探究的兴趣。为此,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强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14.学生未来要到达的地方,是一个淘汰单干、崇尚合作的社会。为此,新课标中提出了“学会交往,善于沟通,具有基本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 ”。这是对未来趋势的现实应答。


1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策略指导:倾听、表示感谢、赞美他人、反馈、提问、致歉、公开发表观点、说服他人、解决冲突、鼓励他人参与、给予他人指令、给他人提建议、给他人指导、有礼貌地打断别人讲话、向他人表示异议、与他人达成妥协。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