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开学一月有余,你和每一个孩子有个别交流了吗?

2023-10-25 15:18阅读:
开学已一个月了,正式进入10月的学习生活。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需要梳理一下,这一个月中,哪些学生有了个别交流,哪些学生还没有个别交流。这里的个别交流,不单只是面对面的谈心谈话,而是形式多样,还包括作业面批面改、温馨提示、鼓励的眼神、周记批语、拍拍肩膀、摸摸脑袋、一起打球散步等等。只要能让学生感受到是你和他(她)的单独交流,而非你和他(她)们的群体交流,就算是“个别交流”。
可能很多老师过去没有这个意识和习惯,今天开始要有这个意识和习惯。我当初当班主任,有一个专门的笔记本记录这个活动的开展情况,短则两周盘点一次,长则一个月盘点一次,确保每个学生每月至少有一次“个别交流”,一个都不少,一个都不拉下。以及后来从事学校管理,我都鼓励班主任这样做,确实有很好的教育效果。很多学生在毕业后给我说,他(她)在班上很温暖,时刻感受到老师的关爱,给他(她)的成长增添了无穷的动力。
为什么这个看似不起眼的举措会有奇妙的效果呢?这背后有教育规律在做支撑。人是社会性动物,他需要在社会交往中获得尊严与归属。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尊严感和归属感是人的高层次情感需求。学生非常在意和看重“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的独立存在感。如果学生没有和老师的个别交流,不能让学生感受到他作为一个有尊严感和独立性的存在,学生是很难得获得尊严感和归属感。譬如,学生非常反感老师上课点名时不称其姓名,喊“这个同学”“那位男生”之类的,也非常反感学生喊错或写错其姓名。
陶行知先生强调“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注重个别交流,就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在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心灵激荡和情感温暖中产生独特的教育魅力。群体交流时,学生处于自我保护和维护尊严的心理反应,很难设身处地地将老师的敦敦教诲、批评教育和温馨提示等投放在自身身上,而会条件反射以为说的是别人。这样以来,老师和学生之间就有了“教育鸿沟”和“情感隔阂”,而难以做到心与心交流,更难以做到心心相通和心心相印。
个别交流在对学生的思想引导、情绪疏导、学法指导、行为督导等方面,具有针对性、及时性等优势,有强
大的教育功能。个别交流,不仅仅是可以优化师生关系,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力量,还可以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保持身心健康。我不太赞同请所谓的“心理按摩大师”来给学生做心理辅导,而更愿意营造良好的情绪氛围,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在平时有愉悦情绪,来及时化解消极情绪。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要将重心放在事前的预防,而不是事发后处理上。这就好比一个气球,不要等到消极情绪快要将它胀爆了才采取措施去泄导,而要随时将消极情绪泄导,甚至不让消极情绪产生。
很多老师没有看到这一点,只注重群体性教育而忽略个别性教育,没有将学生从群体中抽离出来,就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这样的教育,学生就会认为你的这份关爱和教育是对别人的,特别是对那些学习成绩突出、行为表现好的学生,而不是对自己的,他会认为你偏心、你盲视。个别交流,让你普照大地的阳光般的爱,单独照进学生的心田,感受到“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感受到你的爱是无差别的、公平的博爱。
特别提醒,我们要关注那些平时在班上成绩中等、表现良好、性格内向的“沉默生”,他们往往被秉持“抓两头促中间”主张的老师所忽略。尽管老师可能并不是有意识忽视或冷落“中等生”,教师的这种“无意识不关注”,会导致“中等生”成为教育的“无人区”,其成长全赖自觉自律。有温度的教育,目中有人的教育,绝不允许让学生自生自灭,绝不应该有“教育盲区。冷落“中等生”,也是教育上的“不公平”。每隔一段时间盘点个别交流情况,是从制度和机制是防止老师有意无意中对中等生的忽视。
教育是育人的专门事业,是目中有“人”的社会实践。我们经常强调“关爱每一个孩子”的教育情怀,不是一句口号,必须要有相一致的教育行为去支撑和印证。否则就是“说一套做一套”,会被学生蔑视和轻看,也不利于学生的价值塑造和情感积极。对学生的关怀,要从整体沉降到个体,既看得见“森林”,更要摸得着“树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你独特的关爱。
希望每一位老师形成定时盘点与学生个别交流的习惯,将你爱的阳光照射在每一个孩子的头上,温暖到每一个孩子的心中。


备注:本文为我在石室中学班主任会上的讲话稿,中国教师报以《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为题发表在2023年10月25日第12版“班主任”栏目中。
开学一月有余,你和每一个孩子有个别交流了吗?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