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4-27
座主解经解论,与此厮兒见解何殊?我看这句是关键,意思是说,你们在座的各位都能够解经解论,都以为了不得了,但见城外草,与这个无知小儿见城外草,却没有什么差别,所以你们这样去解经解论,有什么用呢?能够把城外草,变成金子来使用吗?这就是说,他们修这个佛法,是用错了心,把这个心纯用在解上面,而不是于直下第一义来修这个佛法,这样就永远没有办法来修得这个佛法。直下第一义是什么呢?就是你当下的这个见,你要在当下的这个见上去领悟这个佛法,这样才能见证到佛法第一义。
---------------------
2023-5-1
于有不分别,于无不分别,是名安住,所以这个安住,不是叫你离开有无、或灭了有无,不能起这个分别,而名安住的。但这里要说的是,这个安住,指的是安住这个分别心,而不是真心本来的安住,如果是真心,本来即安住,不需要你不起这个分别心,才能安住的,即使你在分别中,这个真心亦是安住的。所以这里的安住,指的是两个意思,一个是安住这个分别心,一个是指体证到真心以后的本来安住。
---------------------
这个从心体的角度,来解释这个佛性与无明的问题,我觉得很有道理。迷于这个心体,而才说有无明,所以无明并不是说另有一个无明的自体存在,佛性是觉悟了的心体,无明则是迷了的心体,唯这一心体,因迷悟不同,而显佛性与无明。所以我觉得这位道友的说法不错,有点像南山老道的风格。不过问题是,既然心体是一,凡夫因何而迷呢?
---------------------
不但大乘,小乘也都必须能够证到这个身心俱无的空。所不同的是,大乘于此身心俱无的空,而能随愿转生,是名真空妙有,但小乘不能,因为小乘没有这个度众生的愿力在,他以灭尽为究竟,所以他不能像大乘一样,生起这个真空妙有的心来度众生。
---------------------
性不起现行,即名心死。但凡夫的心死,是以心压念,不让这个念生起,名心死;或者干脆拟个断灭空的境界,来让这个心安住,以为心死。所以不一样的心死,一个是因地修行中的方便,一个则是缘尽行灭的果地境界,这是有区别的。
---------------------
我是这样理解的,见性即是见证法本来空性的本质,由此而不住于法,是名见性。所以这个见性,不是指灭法不见而名
座主解经解论,与此厮兒见解何殊?我看这句是关键,意思是说,你们在座的各位都能够解经解论,都以为了不得了,但见城外草,与这个无知小儿见城外草,却没有什么差别,所以你们这样去解经解论,有什么用呢?能够把城外草,变成金子来使用吗?这就是说,他们修这个佛法,是用错了心,把这个心纯用在解上面,而不是于直下第一义来修这个佛法,这样就永远没有办法来修得这个佛法。直下第一义是什么呢?就是你当下的这个见,你要在当下的这个见上去领悟这个佛法,这样才能见证到佛法第一义。
---------------------
于有不分别,于无不分别,是名安住,所以这个安住,不是叫你离开有无、或灭了有无,不能起这个分别,而名安住的。但这里要说的是,这个安住,指的是安住这个分别心,而不是真心本来的安住,如果是真心,本来即安住,不需要你不起这个分别心,才能安住的,即使你在分别中,这个真心亦是安住的。所以这里的安住,指的是两个意思,一个是安住这个分别心,一个是指体证到真心以后的本来安住。
---------------------
这个从心体的角度,来解释这个佛性与无明的问题,我觉得很有道理。迷于这个心体,而才说有无明,所以无明并不是说另有一个无明的自体存在,佛性是觉悟了的心体,无明则是迷了的心体,唯这一心体,因迷悟不同,而显佛性与无明。所以我觉得这位道友的说法不错,有点像南山老道的风格。不过问题是,既然心体是一,凡夫因何而迷呢?
---------------------
不但大乘,小乘也都必须能够证到这个身心俱无的空。所不同的是,大乘于此身心俱无的空,而能随愿转生,是名真空妙有,但小乘不能,因为小乘没有这个度众生的愿力在,他以灭尽为究竟,所以他不能像大乘一样,生起这个真空妙有的心来度众生。
---------------------
性不起现行,即名心死。但凡夫的心死,是以心压念,不让这个念生起,名心死;或者干脆拟个断灭空的境界,来让这个心安住,以为心死。所以不一样的心死,一个是因地修行中的方便,一个则是缘尽行灭的果地境界,这是有区别的。
---------------------
我是这样理解的,见性即是见证法本来空性的本质,由此而不住于法,是名见性。所以这个见性,不是指灭法不见而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