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评定“躺平式”干部,能否让“躺平式”干部站起来跑起来?

2023-04-16 21:15阅读:
评定“躺平式”干部,能否让“躺平式”干部站起来跑起来?
碧翰烽/文
据半月谈报道,时下,“不犯事也不干事”“不碰红线也不就高线”的干部在基层仍不鲜见,以往的干部考核和监督手段对其难以奏效。
据记者了解,2022年以来,江苏、浙江、河南等地曾组织评定“躺平式”干部,推动干部队伍“站起来”“跑起来”。相关评定活动一般由组织部门或纪委监委开展,主要包括群众推选、群众评议、单位评议、组织评定、综合评议等方式,推出之初,成效明显。
只是,这样的评定活动能否解决根本问题,能不能持续推进下去?尚有待观察。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杨建华认为,要注意防止相关评选活动滥用异化,避免造成干群关系、同事关系紧张等问题。另外,要防止评定简单化为只搞人际关系,尤其要防止劣币驱逐良币。
2022年7月,滨海县对首次评选出的“躺平式”干部诫勉谈话后,引起舆论高度关注,此后未再继续开展评选活动。景宁县也因主要领导调整,目前只评了一期“躺平式”干部。
关于“躺平式”干部现象,
首先需要弄清楚“躺平”的原因在哪里?所谓治病得要找准病根在哪里?真正做到对症下药。
一般来讲,任何时候或任何地方单位都会有“躺平式”干部,绝对不是当下才有的特别现象,可为什么现在这个话题比较受到关注和热议,说明“躺平式”干部现象已经比较突出了,不得不
下力气予以治理。
自古至今,如何激发一支队伍的活力?关键是要给队伍以压力、动力,正所谓有奖有罚;关键还要满足人的各个层次需求,正所谓有物质有精神追求。
从目前的一些举措来看,层层传导压力逐渐常态化,学习教育不断制度化,督查检查考核、追责问责等让基层不敢懈怠、不敢马虎。可“躺平”问题依然存在,需要深刻反思。
如今大兴调查研究,就要弄清楚“躺平”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到底是压力机制不够?还是动力机制欠缺?
比如“能下”制度如何科学实施,比如如何打破绩效考核的平均主义,如何防止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完全可以深入广大基层干部队伍当中,采取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至少需要搞明白,那些本就“躺平”的一直在“躺平”,如今新加入“躺平”的又是谁?有多少?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才是值得思考的。
其次,需要弄清楚“躺平”的具体形式有哪些?不能将“躺平”简单化。
一般来讲,“躺平”的直接表现就是“不作为”,就是“不干事”,这个方面大家比较好理解。
然而,从现在的情形来看,有一种“躺平”也在“干事”,只是干的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且在有的地方或单位还比较突出。由于此种情形具有“干事”的特征,而且还让大大小小的干部们显得特别“忙碌”,从而具有伪装性、迷惑性。比如天天忙于开会、忙于发文、忙于督查检查考核、忙于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
如此“忙碌”地“干事”,实质上是一种“躺平”,就是给“不作为”打掩护。
所以,此种大搞形式主义的“躺平”,危害更为严重,不仅自己在“躺平”,而且还拉着干事的人也跟着不得不“躺平”。
最后,需要弄清楚“躺平式”干部的治本之策在哪里?特别警惕那些通过形式主义方法来治理“躺平”的。
治理“躺平”的方式方法有许多,关键的招数要找到,要针对病因出台治本之策,坚持以制度创新、务实手段推进问题治理。
比如,如果是压力机制不够,就要在惩罚手段方面着力。加大科学、精准问责力度,建立务实管用的绩效考核体系,推动能上能下制度落到实处,不让“躺平者”“躺赢”,更不能让干事者、老实人吃亏。
比如,如果是动力机制不够,就要在激励手段方面着力。在基层,最重要的激励手段仍是晋升提拔着力解决好选人用人问题,真正把干事创业者识别出来、提拔上来、重用起来而不是简单地搞唯年轻化、唯学历论,尤其是不能有潜规则和不良风气,出现阶层固化
一个好的用人导向和用人制度,自然会激发一个地方或单位的干事创业风气。“躺平”其实不难治理,真正想干事创业者大有人在,关键是得让他们干,创造好的环境让他们干。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