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52岁考王23次备战高考:为何“刷考人设”会经久不衰?

2019-05-18 23:31阅读:

52岁考王23次备战高考:为何“刷考人设”会经久不衰?
有媒体报道,被称为高考”钉子户”的52岁“考王”每天准时出现在“茶楼”复习,今年已是他第23次备战高考,去年他考了469分,是历史最好成绩,但仍觉得不理想,当时他称“非重本不上”。今年他的目标是考上重本线,再去读个好点的二本。
对于这样的事情,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甚至,从近些年的“高考报道”来看,几乎是媒体必吃的“舆论大餐”。“52岁”,“23次备战高考”,这些核心词汇,组合在一起,让高考已经完全成为“考王”存在的理由。这其实,与主流高考的升学逻辑,完全是两回事儿。
就高考来讲,目前而言,依旧是被称之为“改变命运的一种有效方式”,具体是不是这样的,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儿。但是,在主流的教育认知中,好像是这样的一个概念。于此,对于“考王”的诞生,就更加显得非同寻常。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考王”即展现出现实的悲凉,也传递出理想的光芒。
一个人,如果为所谓的改变命运之考,兜兜转转23年,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执念的行为”。可与此同时,一个人为追求“梦想的注脚”,23年似乎可以用来证明理想的纯洁。总之,“考王”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切入的角度不同,很容易得出不同的结果,而这似乎也是媒体乐于报道的缘故。
当然,“考王人设”也并非一个“考王”就能撑起来。这从近些年来,不断的“考王”涌现,就能有所判断
。有老人,有中年人,也有青年人。总之,“老中青”群体中,都有考王的身影,这看起来很平均,却透着某种“刻奇”的味道。
一个人,到底是对人生充满追求,还是对执念充满希望,在很多时候,其实并不明确。作为“考王们”而言,在很多时候,虽然是“舆论的宠儿”,但不见得自己能获得实质性反馈。因为,高考的存在感,并不能长时间留存在下来,只会是每年一次的赶集而已。
不过,作为“刷考人设”而言,之所以年年存在,年年消解,是因为“改变命运的欲望”是多数人的本能驱动,而作为高考的路径来讲,又是最具影响力的上升通道。所以,对于“刷考人设”而言,本就带有某种裹挟的意义。至于,每一人如何理解,其实也并不重要。
所以,“考王年年有,今年特别多”,才会成为一个被追问的事情。回到“52岁考王23次备战高考”,这其实暗含着两层意思。一方面,高考会成为一个人的执念,这是一种悲凉,也是一种现实;一方面,高考成为向上攀升的通道,早已被普遍认可。
于此,聚光灯下,考王登场,高考高潮,就成为某种程序化节点。可能,对于大多数人来讲,高考就是一场考试,但是对于那些“家庭使命感”强的人,高考就会成为一场战争,而“考王”就是战争中的“敢死队”,一年一次,坐穿岁月,与命运拧巴。
不过,就“刷考人设”的理解,必然会出现分歧,因为积极的理解是坚持不懈,消解的理解就是不懂的变通。两种视角都是存在的,就看我们如何理解其中的核心逻辑。对于坚持不懈的理解,这对于那些刚经历高考的学生而言,有一定慰藉作用。
试想,都经历二十多次失败,还依旧斗志昂扬,那么初次试水的压力感,就会被顺其自然的释放,这对于“考王”来讲,可能意义比自生攀升更重要。所以我们常讲,“考王”之于公共影响的意义,比对自己的意义更大。只是,作为“考王”如若仅作为一种公共的积极影响存在,似乎也得不偿失。
当然,消极的意义而言。可能就更有说头。因为,谁都清楚,要是学生们将“刷考”当作一种目标,那么人生真的可能被消解成一团烂泥。所以,有时候,在看待“考王人设”,最好从积极的意义出发,要不然很容易走向人生的歧路,将执念奉为理想而存在。
不得不承认,短期来看,“刷考人设”的舆论分量依旧不会减弱。因为,在主流的认知中,教育的主要作用的是上升驱动力,而非认知驱动力。这其实也是“素质教育”一直以来最大的争议。坦白讲,教育本身是一个混合体,不应该被“一刀切”地去看待。
只是,在现实的语境中,人们虽然热衷“素质教育”的提法,可背地里都在为“升学焦虑”。这种较为分裂的,阴奉阳违的逻辑,让人感到些许扭曲和尴尬。一般认为,谈素质教育太虚伪,谈升学焦虑太现实。总之尺度的把控,一直是一个很难掌控的度。
所以,才会导致,关乎高考的典型人物,总会被推上风口浪尖。因此,就“52岁考王23次备战高考”的事情,在过来人的认知中,早已变得不重要。但是,对于正在经历高考的学生们,想必会形成较为刻板化的印象。总之,“刷考”已成现实,“考王”终将悲剧。这既是人生,也是隐喻。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