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荷兰被性侵少女选择安乐死:为何会存在“受害者”原罪?

2019-06-05 23:56阅读:
荷兰被性侵少女选择安乐死:为何会存在“受害者”原罪?
有媒体报道,“17岁荷兰少女”因童年期间三次遭到性侵犯,长期患有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症以及厌食症,最终难忍痛苦选择“安乐死”。据悉,根据荷兰法律,凡12岁以上无法忍受痛苦且病情无好转的病人,可申请“安乐死”,16岁以下需父母同意。然而,虽然“17岁荷兰少女”的父母并不希望女儿离开,但17岁的她已经可以自主决定。
对于这样的事情,不免让人感到些许悲伤。因为,当一个“受害者”在难以承受痛苦后,选择以结束生命的方式,进行“耻感”的终结时,生命本身的悲凉之感,便油然而生。我们暂且不论“安乐死”的方式是否妥帖,但是,对于一个17岁的女孩来讲,终归显得残忍。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17岁的少女”,在面对三次性侵犯后的状态。甚至,就算是成年女性,也需要长期的心理建设,才能修复。总之,这是一个“令人感到悲伤的故事”。但是,对于“17岁荷兰少女”的遭遇,或许也从侧面打开一扇透视现实的窗户。是的,明明是“受害者”,为何却让人感到异样的沉重呢?
坦白讲,在我们的“受害者”认知上,“被性侵的受害者”(女
性居多)往往需要单列出来。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在主流的道德感中,“性禁忌”一直是占据核心地位的。于此,“被打一巴掌是小事儿”,可是,“被摸一巴掌”就绝对是大事儿。因为,这关乎道德秩序的框架。
甚至,在民间人们将“名节”(女性居多)看得很重。就比如,在“性侵事件”中,“侵犯者”当然可恨,可是,就人们对于“被侵犯者”来讲,好像也并不宽容。这就导致,“被侵犯者”除却要承受直接层面上的伤害,还要承受外围的无端指责。
并且,但凡发生这样的事情儿。“被侵犯者”可能都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尤其在熟人圈子里,近乎是“无地自容”的。这种无形的道德感驱赶下,“受害者”原罪也就逐步形成。并且,这种“原罪感”,在“性侵事件”中较为明显,也较为浓烈。
事实上,“受害者”原罪,其实就是道德耻感的原罪。因为,在全球范围内来讲,人们对于“被性侵者”的宽容度,都普遍不高。甚至,从现实的情况中看,在一件“性侵事件”发生后,“侵犯者是谁”,反而并不被关注,而“被侵犯者是谁”,却成为舆论的焦点。人们看起来关注她们的未来,却无意间成为最恶毒的消费口径。
所以,对于一件“性侵事件”,外围的关注度,可能越小越好。因为,关注的少,道德上的压力就能减缓很多。就拿“17岁荷兰少女”来讲,想必除却直接的伤害之外,更多是道德触发的潜在压力。我们很容易可以想象到,一个少女在童年被侵犯三次后,周围人会是一种什么态度。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她的生活,婚恋都将成为一个大问题。当然,除非她的父母足够强大,可以从精神上完全引领,并且支持她“活出自己”。要不然,作为一个被侵犯三次的少女,确实会被现实压得喘不过气儿。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17岁荷兰少女”的自我终结,大概就更为容易一些。
当然,面对“性侵犯”,受害者往往会走向“自我毁灭”,认为自己不洁,认为一生完蛋。可事实上,人生一世,我们需要时时刻刻面对内心,而非面对身体。这种时候,如果“受害者”能清晰地面对自己,就会更为容易的进行心理的重建,开始新的生活。
我们到底是身体的主人,还是身体的附庸,长久以来争论不断。但是,从当下人类对于自我的认知高度来看,可能更倾向于精神世界的累积。所以,当我们身体受到侵犯的时候,请不要急于走向极端。每一个人的命运不同,可上天给予我们的生命感受,近乎是一样的,起码体验的感受,都是无差别的。
这种情况下,但凡潦草的结束自己的生命,都会显得有些鲁莽。当然,有人会说,我已经活明白,难道不可以自己选择吗?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无可厚非。但是,生命重体验,既然体验的没那么丰富多彩,过早的选择放弃生命,自然显得有些不划算。
“被伤害”虽然并不是什么好事儿,但是,也不至于将自己搞得很悲催。就“受害者认知”而言,我们一定要清楚,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无论是一般性的身体侵害,还是较为直接的“性侵害”,都要较为积极的面对自己。人生一世,总有曲折,“被伤害”总归是阶段性的,懂得翻篇,才能迎接美好。
或许,有人觉得,让一个“受害者”去反思,这很不人道。但是,我们这里不苛责,只是期待受害者不要走进“死胡同”。俗谚道:“好死不如赖活”。其实,要看到积极的一面。既然生命本身是用来体验的,那么不妨多一些耐心,也只有如此,生命本身才能最大限度的展现出本身的荣光。
幸好,这世间有一种可以减缓痛苦的死法“安乐死”。要不然,对于一个“17岁少女”而言,简直就是莫大的残忍。她的生命还没绽放,就已经被蹂躏的枝叶零落。她没有挺过自己的悲伤,却选择以终结生命的方式,去终结内心的痛苦,着实值得我们深思。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