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第64封信要善于使用接纳性语言

2022-06-18 21:21阅读:
王老师:
你好!我发现,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难管理了。前几天,有个学生迟到了,我只是简单批评了几句,然后要求他以后要按时到校。没想到,他不仅没有任何承认错误的意思,反而表现出明显的不满意情绪,在座位上摔摔打打,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当然,这只是个例子,在班级管理中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总体感觉学生不愿意听老师的话,总是把老师的话当做“耳旁风”。我想知道,怎样才能让学生听我的话呢?

年轻的老师:
你好!学生不愿意听老师话的现象真的是越来越多,这的确让我们很是头疼。我想,这主要是因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出现了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师生之间的关系出了问题。这封信之所以直到今天才回复,是因为我一直也没有找到好的切入点来和你聊这个话题,千头万绪的师生关系,还真是让我感到不知从何说起。幸好,我们团队共读了《父母效能训练》这本家庭教育的著作,里面关于亲子关系的实践策略和建议给了我很多启示——因为亲子关系的建构与师生关系的建设存在着共性。这本书里可以借鉴的观点有很多,我先谈其中的一个话题——接纳性语言。
接纳性语言是这本书第三章的主题,章节标题是《如何听,孩子才会说——接纳性语言》。很明显,这是亲子沟通的开始,意在告诉父母们用怎样的沟通方式才能让孩子敞开自己的心扉,帮助亲子双方开始正常的互动交流。我觉得,师生关系也是这样,只有老师的表达方式能够让学生接受,学生愿意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呈现给老师,师生关系才有可能获得建设性的改变。所以,我认为师生关系中教师负有主动建设关系的先天责任,应该学会用自己的“说”诱发学生的“说”,也就是给学生以“真心”,换取学生的“实意”。
那么,教师应该怎么“
说”呢?那就是善用接纳性语言。在这本书里,作者没有明确地告诉我们什么是“接纳性语言”,而是使用大量篇幅介绍了“接纳性语言”的力量。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试着解释一下“接纳性语言”。所谓接纳性语言,就是尊重对方、肯定对方的一种话语方式。简单地说,就是双方在进行沟通时,要先接纳(尊重)对方,然后再进行进一步交流。比如前面你提到的问题,学生之所以不愿意接受你的批评,可能是因为你直接否定了他,让他感觉不到你的接纳,从而产生了不接受你所有建议的情绪。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你不小心把交流的通道给堵死了。
我来猜测一下,你当时可能是这样对他说的——又迟到了,是不是晚上又熬夜玩游戏导致起晚了?类似的表达,会让学生感到你先入为主地认为错误在他,你不信任他,不认可他,抵触甚至抵抗的情绪或许就会“油然而生”。那么,接下来无论你说什么,他都不会从内心里去思考和接受,你们之间的沟通自然也就会“戛然而止”。 假如,你先接纳他,然后再给出建议,或许他就可以接受你的建议。比如,你这样说——你一定是遇到了什么突发状况,先去上课,下课咱们再聊……这样,学生就可以感受到你的信任和尊重,有了被接纳的愉悦感,可能他会主动和你说明原因,甚至会自己提出改进的方法。我觉得,后者就是接纳性语言。
接下来的问题自然就是如何使用接纳性语言了。书中关于使用方法介绍的很专业,也很细致,我想分享的是其中的两个基本环节,也可以说是两个关键步骤:一是发自内心地接纳他人,二是准确而及时地表达出自己的接纳。前者是说,使用接纳性语言不是表演,要从内心里真正接纳对方;后者是说,你不仅要接纳对方,还要善于精准地表达出来,让对方感受到你的接纳——这是重点,也是难点。
为什么要发自内心地接纳对方?这是因为同样的语言,说出来的背景和目的不同,形成的结果也就会大不相同。比如,同样一句“你来说说,最近发生了什么事情?”抱着批评心态的人来说,可能是为“定罪”寻找依据的开头语,接下来学生所说的话都会被理解为“呈堂证供”;抱着接纳心态的人来说,则有可能是给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有可能引导学生在“自述”中自我发现、自我反思,并进行有效的自我修正。所以,语言是外在的标识,真正的接纳性语言一定来自完全接纳的人。如果一个教师十分讨厌某个学生,就很难发自内心里表达出来对学生的接纳。
至于怎样表达自己的接纳,书中的很多技巧和策略比较实用,比如不加干涉、被动倾听等非言语交流方式。这样的交流看似无为,实则大有作为,有点“什么也不说”就可以理解我的意思。至于言语交流就深奥的多,需要一定的学习和修炼,特别是心理学的知识。这些,我肯定无法在这样一封短信中表达清楚,建议你可以读读这本书,然后由此去阅读更多关于沟通的作品,慢慢提高自己的交流能力。作为教师,沟通能力是第一位的,没有好的沟通,就不可能产生好的教育。
我给你的建议是,多从学生的视角看待问题,多一些换位思考,试着理解、信任、接纳自己的学生,然后就有可能有好的交流,也就会发生好的师生关系。
关系好了,教育也就好了——你可以试试。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