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成长是一种不间断的努力

2022-06-23 17:46阅读:
前几天,我参加了兰山区“三名”工程名师三班的班级成长活动,活动中一些细节上的事情触动了我,促使我不断地思考教师的成长问题,想到了下面的三句话,作为活动最后的总结发言。
教师要有不间断的危机意识
人最难的,是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足;更难的,是在知不足后从容地否定自己。一位教师,特别是已经小有成就的骨干教师,很容易滋生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惰性思想,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在学校里是数一数二的名师,就不需要再去精研教学业务,也不用再苦练教学基本功,抱着吃老本的想法日复一日地重复教学工作。其实,这是一种很危险的认知,教育是一项不断发展的事业,成长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进取,没有人可以用一成不变的技术应对汹涌的未来。看看我们的身边,有多少曾经令人仰视的知名教师,在十年、二十年后变成了普通人的样子,原因是什么?主要的原因就是:当他们觉得自己遥遥领先时,就放弃了本该继续的行走和前进,选择了自我满足和裹步不前。
其实,一个人的觉醒往往从意识到自己与世界的差距开始。当有一天,我们开始感觉到自己与时代的差距,觉察到自己的教育能力已经不足以与时代对等,也就是我们开始有危机感的时候,成长也许就得以持续保持。不仅骨干教师要有危机意识,要有能力保证自己不从名师沦为平凡或平庸的人;普通教师也要有危机意识,要确保自己不被时代的洪流淹没,不要成为教育发展的累赘和学生成长的绊脚石。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自我追问:这节课,比起上一次讲时有没有提高?这件事,比起以前的处理方式是否有所改善?抑或是给自己这样的自我警示: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是不是更加热爱教育?今年的我,比去年的我是不是有了进步?
教师要有不间断的创造动机
一个普通的教师,可能会把第一节课上千万遍;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是把千万节课都当做第一节课来上。这也许就是普通与优秀的区别:优秀的人总是谨慎地对待每一件事情,会把每一件事情都作为创造的机会;普通的人总是喜欢漠视每一件事情,习惯于简单的重复和应对。其实,真正能够证明自己优秀的,只能是你创造了什么,而不是重复了多久,重复得多累。有的老师一
辈子忙忙碌碌,算得上是兢兢业业的履职者,但这种忙碌仅限于毫无波澜的重复,倘若要是问起来“你创造了些什么”时,他们往往会瞠目结舌,无言以对,这也许是绝大多数一线教师的生活写照——当我们离开教育岗位时,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证明我们做过教师;当我们回望几十年的教育生涯时,竟然没有为教育留下只言片语。
我希望教师成为创造者,至少要有创造的动机,要有不让每一次教育实践不再被简单重复的想法。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那就需要对每一次教育实践活动进行及时梳理,总结出其中的经验,筛检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对经验进行弘扬,对问题进行修正,这样就可以确保每一次都比上一次做得更好,自然也就不会沦为重复性的劳动。当一项活动不是重复性劳动后,创造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就可以在不断刷新、不断改变中产生新的方式,这其实就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是一种有助于教师成长的专业性行动。教师有了这样的创造动机,足以让每一天都充满新鲜和期待,必然会带给教育更多可能,也会让成长更加生动。
教师要有不间断的成长能力
缺失了危机意识,会让教师在自我满足中失去成长的愿望;缺少了创造动机,会让教师在低效劳作中泯灭意志。其实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教师虽然有成长的想法,却缺少成长的能力,也就是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去成长。在中小学教师群体中,不知道如何成长的老师大量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成长的理解有误区,有些老师将成长与付出直接画等号,以为只要是勤勤恳恳、忘我工作就是成长,导致很多老师终其一生难有建树;二是不懂得借力成长,有的老师不善于向他人学习,不善于借用外来经验,导致成长的效率极为低下;三是没有自己的研究方向,不会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持续集中发力,导致无法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和明显特色。
教师要想在成长的道路上顺畅行走,首要的是要有成长的愿望,知道怎样的成长才是真正的成长。成长应该是什么样子呢?《礼记·大学》里有句话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商汤王时刻提醒自己要及时反省和不断革新的箴言,也是我们教师应该拥有的样子。所以,我们所认同的成长,应该就是让每一天的自己都优于昨天的自己,每天都有所变化,每天都有不同的上升。怎样才能不断上升?我觉得除了需要自我反思、自我总结以外,还需要外力的支持,那就是学习和借鉴。比如,向身边的人多请教,向远处的名师多学习,还可以通过阅读获得专家智慧,这些都是成长的方式。当然,学习借鉴只能够引发小的成长,真正的“大成长”还需要自己开展凿井式的深入研究,将自己的特长打造成特色,从而在某个教育领域中拥有话语权和标志性成果。
在这三句话中,我一直强调“不间断”,是想告诉大家真正的成长不会骤然而至,也不可能“一口吃成个胖子”,它需要我们连续地用力、持续地坚持,在微小而又漫长的积淀中成就人生的丰盈。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