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有了问题,才能有思想

2023-06-03 10:07阅读:
有了问题,才能有思想

每有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批评,我都比较关注,看看有没有说到要害。教育改革需要理性的批判,没有自由思想就不会有改革或再造,理性、负责的批评总能产生推动作用。
不知为什么,很多人每听到“质疑”和“批判性思维”便惶恐不安,他们不相信语文课程标准中会有这样的词语,他们常常不安地表示“要查一查”。人在受教育过程中,思想不断地被限制、被束缚,即使心有不甘,暂时的表面的忍让,最终一定会影响精神品质,变得保守。改革开放以来,有关“自由作文”的探讨,常常避实就虚,把“自由思想”一路局限为 “自由命题作文”,像作伪一般偷工减料。20年前,我和同事做“自由状态下的写作”实验时,不得不花相当的精力准备争论,防备攻讦。其实那不该是问题。从前两代教师身上看到的那种自我束缚,一直在影响作文教学。我不能不承认,我在教学中一直注意控制“自由度”,我试图保护学生的思想自由,保护正常教学,为此耗费了相当的精力。我庆幸自己当年有那样的勇气和能力。我也理解一些老师的不得不退让,但是,他们的退让影响了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有位老师说起2013年冬天的事。学生在作文中写到PM2·5数据过高,讲到霾天的呼吸道疾病,分析空气污染的危害,提了自己的看法。起先,这位老师认为学生作文写得实事求是,分析问题有自己的见解,态度负责,可是得知“上头打招呼”,不要提雾霾,媒体也避而不谈,教师只好在作文评语中写下“以后作文不要写这些事”。两年后,这位教师很后悔:他当时给学生的作文评语,是据传“上面”通知的“精神”,谁知后来“精神”变了,媒体可以报道了,也容许评论了,而他作为教师,却不能把已经毕业的学生“召回”,把他当时的作文索要回来,重新改批,肯定“你的分析很深刻”“你的作文有独到的见解”。——这就是作为教师的困境。教师要直接面对学生,学生直接从我们这里受教育,他并不认为教师是
“政府代表”,他把教师当作有思想有智慧的人。可是,他失望了,他发现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教师不过是教学生“服从”,限制人的自由思想,他的“从师而学”有可能丧失创造意识,那么,他有什么必要在学校学习?教师的处境就是这样尴尬。大船可以改变航向,小船反而没法随意掉头,教师不能遵循客观事实而教学,也因此丧失了教学尊严,这是很多教师最为纠结的事。
也奇怪,连续一两个星期被霾笼罩,艰于呼吸,体育课停了,课间操停了,个别城市情况甚至严重到不得不给小学生放假;语文教师却要学生回避问题,不能把事实写进作文。霾伤害的是学生的身体,“以后作文不要写这些事”伤害了学生的思维和意志。语文学科鼓励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岂不是成了欺骗?
到了读高中的年龄,学生应当、也有能力去思考一些大问题。1987年,我的学生在作文中探讨“为什么中国存在‘农村户口’和‘城镇户口’的差别”,“为什么城市可以解决青年‘就业’,而农民子女永远不存在‘失业’”……那样的社会现实让一名少年苦苦思索,因为他读了一些书,发现了书本和现实的矛盾,可是,不但教科书没有相关阐述,社会竟然也找不到相关书籍和资料,没有人能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和分析,甚至根本没有讨论这类问题的空间!当时我不敢回避这些问题,因为学生的思考是正确的。我鼓励他继续思考,即使没有相关资料,你也可以探究,思考无禁区。这就是“学习”,真正发展个人思维所需要的学习,因为社会进步需要他们的智慧。现在,那批学生人到中年,有所作为,他们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历程,他们在少年时代就“参与”了“大问题”,少年时代就开始了独立思考。学生很珍惜“作文”,因为那是可以自由思考的园地。不敢说我当年有什么见识,我只是遵循常识,没有阻止他们的思考而已。我常对学生说,你想到的,都可以自由地写,因为你是学生。我甚至对他们说:如果青年时代就不敢思考,以后不会有什么出息。
我至今仍然不太明白,为什么很多语文教师丧失个人思考与判断,对学生的作文,能主动标画出那么多禁忌。他们总是怕,怕出问题,怕“捅娄子”,有些教师学历不低,年纪也不大,但身上就是一股子别里科夫的气味。应试教育的种种落后明明摆在那儿,为什么要闪烁其词?教学就是要培育求疑问难的精神,否则学生为什么要“学”?学生作文,把他认为最重要的思考写出来了,教师不能因为缺乏能力和勇气而禁止学生思想。有些教师,自身已经很平庸了,还试图让学生比自己更保守更驯服。青年一代没有担当,以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自得,别里科夫年轻化,是最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
不思考,就难以发现问题;没有问题,就不会深入思考;有了问题意识,“思想”才可能发展。所以,对学习者而言,“没有问题”也就意味着不可能产生有价值的思维活动。作文课,教师让一名“没有问题”的学生写点什么呢?写他的无聊?小学生眼中的鸡毛蒜皮,在作文中,可以变把戏式地演绎,一路应付到高中。
如果我们还能有些客观态度,也许不难发现问题的源头。作文教学中的许多难题,根子其实在社会。社会经常批评中小学生作文“说假话”,无病呻吟,止于“表态”,甚至直接指责中小学作文教学 “教学生说谎”,人们却不思考学校教学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中。多年来,在我们周围,很多困扰人的问题,长期得不到重视,人们或虚与委蛇,或讳莫如深,他们并不希望青少年关注社会,甚至希望他们不要思考;学校教育与社会相隔,教师提心吊胆地守护学生,不希望他们介入社会问题的探讨,久之学生也明哲保身,对问题视而不见。不关注社会,也不关注自我心灵,许多涉及学生思想情绪的事,教师没有勇气面对,学校规避推诿,真不知道这样的态度能培养出什么样的“接班人”!
一名语文教师,对学生作文写什么内容,有没有“裁决权”?
比如,有个高中学生作文抱怨城市房价太高,可不可以?
这个学生非常爱自己的家,爱父母,他发现父母日思夜想的是如何买一套面积稍大些的房子,改善生活质量;他们的要求并不高,只想让每个人能有独立空间;可是,家庭经济实力让他们瞻前顾后举棋不定,而房价一直在悄悄涨,年收入的增长实在跟不上。不能再犹豫了,父母最终不得不拼光积蓄“首付”,按揭20年,果断地买下一套一百平米的住宅。这个学生想到,要到自己36岁时,父母退休,家里才能还清欠款,不由得伤感起来;而他也想到,从现在起,他的学习和生活也要经受这个“负债20年”的心理压力,于是他持续关注这个问题,有了一些思考。请问:对这个学生目前最想写,也最有可能写好的“作文”,教师将怎样“引导”?
他的父母不懂作文教学,但他们仿佛有经验,告诉他“买房是大人的事,你好好学习就行了,不要多想这件事”。教师看到他写的“我家买房经过及思考”,关照他:“虽然全是事实,但最好不要写,高考时千万不要写……”可是,也有老师认为写得特别真实,对问题分析有深度,推荐给杂志。很巧,遇上一位“按揭30年”的责任编辑,拍案叫绝,认为是难得的好作文,删除几句“比较主观的话”,把议论语句磨得温和一些,发表了。然后呢,就引起了社会关注,众说纷纭,有关部门忧心忡忡,事关下一代的“梦”和“大局观”,看问题的视角以及青年的社会责任、国家荣耀;专家们也闪烁其词,教育行政人士表示需要了解调研,媒体希望有“正能量”的引导,而政府表示一直在“调控”,房地产大佬则岿然不动,表示“还会涨”……那个写了“我家买房”引起讨论的高中生终于明白:写“家事”会演成“国事”“天下事”和“麻烦事”。从此也明白了“不惹事”“少惹事”的好处,于是学会“无中生有”和“假模假式”,大话空话保平安。他的老师也在课堂上不失时机地告诫大家:你心里想的不一定要说出来。——这是假设吗?我们经历的太多了。
连关乎个人命运的真话真事也不要写,那还能写点什么呢?应当承认,一次错误的作文评价给学生造成的影响可能是终生的。学生从此会怎样认识“作文”?他以后对“作文”会有什么样的记忆?一名正在学习的学生,何以不能对社会问题作应有的思考,况且高房价的确困扰了他,影响了他的生活(甚至要影响20年);面对这么重要的生活事件,为什么不能表达一下个人态度?而无关痛痒的事,非要他去讴歌赞美,逼他表态,这能算“教育”吗?
回避“问题”,往往适得其反,恰恰可能导致学生对全部生活产生怀疑,失去自信;也有可能丧失思维的自觉,“批判思维”成为禁区。淡漠,冷漠,麻木,直到彻底的不思考,无意识……这些,不能不归咎于错误的教育。自然,错误的教育是全方位的,不完全由学校教学完成,我们不难在社会观察到种种低级愚昧的“引导”。
作文教学回避根本性问题,也许是“低效”的主要原因。小学生作文的“有意义”,中学作文的“正面引导”,破坏作文的本真也败坏趣味,而一代代学生成为教师走上讲台,也就本能地延续这种错误引导。那些指责中小学作文是“说谎教育”的专家学者,换个场合,也照样大言不惭毫无羞愧地说假话,而且借此攫取更多的利益。这就是中小学作文教学长期低效的社会环境,而指望改变这样的环境,回归常识,可能还需要比较长的历史时期。
没有“问题”,何来“思考”?没有思考,何为“学习”?认识这样的常识,难道很困难吗?如果我们否认问题的存在,教育必然失去价值。让学生认识到思想的尊严,在作文中说真话,同时能不受社会伤害,是一种比较合适的选择。其实,已经有很多教师把“如果”变成了教学常态,职业尊严,学科尊严,学习的尊严,思考的尊严,人的尊严——所有的尊严都在召唤,让作文成为表达个人意志和真情实感的渠道。爱因斯坦说,不是我聪明,是我与问题相处太久。这句话应当成为改造教育的箴言。我们先得在课堂上和问题同在,始终与问题相处,召唤真实与良知,才可能通过学习成为有智慧的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