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要有诗,还要有戏剧

2023-06-22 22:36阅读:


要有诗,还要有戏剧

实用写作重要,文学写作同样重要。学生离开学校后,绝大多数不会从事文艺创作,文学写作基本知识学习只能在中学完成。中小学阶段语文课的审美教育,能形成基本的审美意识,至少能让他的欣赏有些常识做依据,知道“好”“不好”“一般”的大致区分,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教育,以后补学,状态与作用都会不一样。该“打底子”的时期,该播种的时节,都不可延误。我总以为,小学开蒙,到了中学,作文应当有激情,敢想、敢写,不怕失败,要能“入迷”,甚至有几分“疯劲”;过了这个阶段,他们就不会“发疯”了,特别是文学激情会消退。因此,把中学时代当作文学的播种季节,特别重要。
我不讳言自己是“种子论”者。特别是在特殊社会条件下,学校教育,很大程度上就只能是播种,要让青少年一代有理想,有抱负,在他们应对生存压力时,还能有梦想,并能把这点梦想多保持一些年。做教师的,为学生长久计,就必须有远见。
中小学教育如果过于功利,过早地把学生推进应试潮流,最终卷入旋涡,学生进幼儿园便从那个所谓的“起跑线”一路狂奔,他怎么可能有“慢慢走,欣赏啊”的修养?到了高中,他在读一篇散文、一篇小说或一首诗时,想的不是时代与命运,不是美与情境,不是人与风格,而是“考什么”“怎么考”,——如果这一类人在社会取得了“成功”,进了“上流社会”,只能说那个社会整体文明品质不怎么样。
在基础教育阶段,我还是期望尽可能有文学写作的教学,能做多少算多少,不能不做,学生能有一点基础练习,动笔尝试,和他的文学阅读合成,即使没能形成文学写作能力,即使他以后不再有机会继续学习,学生时代的尝试,多多少少会形成一定的印象。这就是在未来有可能萌发的“种子”。十二三岁的幻想,十五六岁的激情,十七八岁的勇气,一生铭记,为什么不引导他们做点有意思的事?为什么不让他写下来?这是做梦的年龄,也是写诗的时代。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和认识:高中生有时会入迷地爱诗写诗,近乎疯癫,但是,如果高中阶段没有诗,一生就很难有诗了,他们那样发疯般地纵情吟唱,也是一生的“精神底子”啊。
r> 中小学作文课为什么不能有文学写作教学呢? 如果摆脱考试作文模式,有经常性的创作活动,有丰富的交流形式,教师和学生重视在“写”中创造,有精神的追求,有思考力,有写作的习惯,即使不得不抽空对付考试作文,大约也会有“温酒斩华雄”般的从容吧。
教科书规定的作文任务不足,或是形式单一,或是题目设计过于接近考试模式,也让一些老师产生误解。很多学校,一学期作文只有三五篇(有的更少),而阅读“中考满分作文”“高考满分作文”却像一日三餐,教师的作文教学像驴拉磨般地围着中考高考转悠,“求分,求高分”的功利意识让作文教学成为无趣的模仿
中小学语文教材和配套读本中,散文诗歌的比例并不低,按说作文教学中,散文和诗歌的练习理应多一点,可是,因为考试作文的“文体不限,不得写成诗歌”或“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平时的作文练习,诗歌就成了只能读不能写的文体。我一直觉得,这是中小学“审美教育”脸上的一道难看的疤痕,无论主事者如何闪烁其辞,也抹不去对学生写诗激情的伤害。
同样,中小学也要有戏剧文学教学。社会迎合大众口味,大批影视剧质量不高,青少年审美品质的提升得靠学校教育实现。二十多年前,南京师大附中语文活动性课程中,就有戏剧选修课,高二有戏剧节,创作改编都可以。我注意到学生参与的热情极高,课余排练,校园里经常看到喃喃自语的哈姆莱特和歇斯底里的繁漪,那样的体验,也是语文的“底子”。中小学语文课的“改编课本剧”,也是发展想象力的好办法。语文教材简直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就边许多耳熟能详的古诗,也能有戏剧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想象一下,情节有起伏了,添枝加叶,故事就“好玩”了,有人物了,而且全都活了,“戏”,也就出现了。看小学语文老师指导学生排“课本剧”,办法比中学多,敢想敢做,连“松下问童子”也能演得煞有介事。我想,贾岛寻隐者不遇的经历,大概有一天时间吧,他用二十个字记录,固然没有必要灌水把它拉成20集电视连续剧,让小学生演个四五分钟短剧,对培育想象和表达能力,一定是有好处。初中语文传统阅读篇目中,有些人物故事,如《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晏子使楚》《范进中举》等等,本身就是戏啊!
青少年的生活中,要有诗和散文,有戏剧,有小说,最好每天都能有。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