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评弹及光裕社12传承与创新
2024-09-18 07:00阅读:
苏州评弹及光裕社12
——《孤舟》与沦陷时期的苏州之十
我楚狂人
四、解放后苏州评弹的黄金时期2
2.传承与创新
苏州评弹解放后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很鲜明地表现在进入了一个传承与创新的高潮期。
其一,唱腔流派的传承与创新。
苏州弹词唱腔大致可分三大流派,即陈(遇乾)调、马(如飞)调、俞(秀山)调。经百余年的发展,又不断出现继承这三位名家风格,且又有创造发展自成一家的新流派。如'陈调'的继承人刘天韵、杨振雄;'俞调'的继承者夏荷生、朱慧珍,他们均自成一家。其中“马调”对后世影响最大,多有继承并自成一派者,如薛(筱卿)调、沈(俭安)调、“琴调”(朱雪琴在“薛调”基础上的发展)。周(玉泉)调是在“马调”基础上的发展,而蒋(月泉)调又出自“周调”,如此发展繁衍形成了苏州评弹流派唱腔千姿百态的兴旺景象。而毛泽东诗词编写的新开篇,从第一部《蝶恋花》开始,就大胆融入了现代歌曲演唱的元素,开创了弹词演唱的全新的风格。
这样的传承与创新还在继续,如国家一级演员评弹非遗传承人邢晏芝继承“祁调”、“俞调”的基础上将两种流派打碎重建创造出独具风格的“晏芝调”。证明这样的创新得到了认可。
其二,传统书目的整理和发展。
解放初期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建设,十分重视苏州民间影像很大的传统书目的整理,其中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剔除糟粕。整理书目主要是针对封建迷信的内容、封建伦理的内容
、低级庸俗的内容。有些书目因为这方面内容太多,就长期停演了。如《乾隆皇帝下江南》,通篇贯穿忠君思想,长期停演。如《金坛传》比较血腥,长期停演。而另外一些,则是剔除糟粕。如《岳传》,把从小说《说岳》传承过来的岳飞是“大鹏金翅鸟下凡”的线索全部剔除。当然金兀术、牛臯、秦桧、王氏的“下凡”角色也全部剔除。这样,因果报应的色彩全部抹去。至于《描金凤》的剔除工作就更加艰巨,这里就不细说了。
在剔除糟粕的同时也进行了传统书目的创新提高,如《后三国》的赵云和《岳传》的十败余化龙。
张国良的《后三国》,从“七擒孟获”开始,赵云就改用刀了,红铜燕尾刀。刀法是传承关家春秋刀,“燕尾”则是赵家回马枪。这种不一样的赵云给了听众全新的感受。
钟子良的《岳传》“校场书”中“龙门败十将”第十战与师兄余化龙的一战跌宕起伏,精彩纷呈。特别是说到恩师周侗临终前躺在病床上教岳飞接镖还镖,这真是精妙到极点的设计。这就是新的提高。
其三,新书目的创作。
新书目的创作,是评弹的生命力的所在。评弹善于把热门小说改编成新书目。热门小说本身就有广发的受众基础,一旦成功改编,其轰动效果事半功倍。民国期间,姚荫梅化十年功夫成功改编张恨水的风靡一时的《啼笑因缘》,一举成为万人空巷的热门书目,就是成功的范例。解放后,新书目的建设空前繁荣。
首先是,解放后评弹艺人配合主流舆论的宣传工作,进行新书目创作的积极性是很高的,如配合治淮工程的开篇《一定要把淮河治好》、弘扬革命烈士精神《王孝和》、《红岩》,等等具有代表性的书目。其中,当时的青年演员积极性更高,代表性人物就是蒋云仙和唐耿亮。稍后还有编写毛主席诗词开篇的赵开生。毛主席诗词开篇有特殊意义,我们后面细说。可以这样说,当时的评弹新书已经融入当时的宣传工作的主流。
其次,改编热门小说是评弹创作新书目的传统路径,文革前就出现了新书目《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改革开放后在“武侠热”的期间又出现了《萍踪侠影》、《射雕英雄传》等新书目。
其四,表演形式的探索。
我上文已经说过,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评弹艺人就有突破传统表演形式的尝试,但是似乎昙花一现,没有造成真正的影响。而在解放后,这样的尝试更加来势汹汹。我曾经亲眼见到评弹的各种对表演形式的突破。如,三人档,有三个弹词演员的组合,更有弹词男女双档加一个评话演员的,试图评话与弹词合流。更有多人档。最厉害的就是干脆撤掉书桌,多人参与形体表演,甚至书台上跳舞的。不一而足。而乐器,也除了传统的三弦琵琶,加入了月琴、二胡等等。
但是,听众似乎对这样过火的“突破”并不买账,因为这样就不是评弹了。我们参考昆曲的情况就知道,要有创新,但是传统艺术形式的生命力正在尊重传统。我大胆地说一句,评弹这样的“突破”走歪了。
上海的书场,下同。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