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格律4
——诗学乱弹之四
我楚狂人
一、格律形成的轨迹4
2.韵律的探索2
其二,沈约的“四声八病”。
“四声八病”,是齐梁时期发现并运用于诗歌创作的声律要求。
魏晋以来,中国声韵学受印度梵音学的影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了齐代,竟陵王萧子良开西邸,沈约、谢朓、王融等“竟陵八友”日相联句赠答,探讨诗艺。周颙发现汉字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始创《四声切韵》(已佚)。四声是声律论提出的前提和基础。
沈约《四声谱》根据汉字四声和双声叠韵的特点,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八种五言诗应该避免的弊病,称为“八病”。
周兴嗣、沈约等人将“四声八病”运用于诗歌创作,务求作到“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四声八病”这一声律要求是永明体产生的基础。它使诗人具有了掌握和运用声律的自觉意识,对于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同时,四声八病的要求过于精密繁琐,给诗歌创作带来不少困难。总之,我国古典诗歌格律产生的环境完全具备了。
其三,初唐人的五言的成熟。
唐代是我国格律诗成熟的时代,但是也不是“一步到位”的,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初唐是五言格律诗的成熟时期,当时七言绝句已经出现,但是律诗还是五言的时代,初唐的格律诗代表作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骆宾王的《在狱咏蝉》都是五言律诗。我们还找不到初唐出色的七言律诗,看来七言律诗还在摸索中。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期的五言律诗高手,就凭这个就足够傲视沈佺期、宋之问辈。可见,这就是五言律诗的时代。
其四,盛唐人的七言的成熟。
我们从小背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