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黄连汤治胁痛案一则

2022-10-13 13:23阅读:1,551


时间:2021-11-1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何任
患者魏某某,女,54岁。1982年7月初诊。素有胸闷胁痛。B超示:胆囊炎伴胆石症。近周胃痛泛呕,厌油腻,曾吐苦绿水,大便偏稀、次多,舌苔厚腻,脉弦。方药:黄连6g,姜半夏9g,甘草6g,干姜6g,桂枝9g,太子参12g,姜竹茹12g,大枣12枚。水煎服,日1剂。7剂立效,再进巩固。
按仲景《伤寒杂病论》中黄连汤证,首辨上热下塞,腹痛、呕吐。治宜调畅气机、疏通中州,脾胃中和而病愈。(国医大师 何任)

推求《伤寒论》“阳浮而阴弱”之本义

(2024-08-30 03:34:56)[编辑][删除]

推求《伤寒论》“阳浮而阴弱”之本义
摘自2024-8-28中国中医药报
郭永胜 贵州中医药大学
《伤寒论》第12条在论述太阳中风证时,记载有“阳浮而阴弱”一词,古今医家对其认识并非一致。如或认为是仅指脉象(即使指脉象,亦有寸尺、浮沉之争);或认为纯属论述病机而言;或综合两说,认为既言脉象(脉浮缓),复指病机(卫强营弱)。笔者在研读《伤寒论》时,遵
循以经解经的理念,参考《伤寒论》不同版本,把相关条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以推求仲景本义,而辨别后世所演绎内容。
“阳浮而阴弱”原义所指当为脉象
不同版本相互校勘,“阳浮而阴弱”为指代脉象。《伤寒杂病论》成书之后,由于兵火战乱的洗劫,原书散佚不全,又因不同时代诸多抄录者、整理者、校正者的取舍与雕印之误,出现不同版本的《伤寒论》传世,其中具体内容有一定的差异。而在研读《伤寒论》时,综合不同版本内容,相互校勘,有助于推求《伤寒论》原义。对于《伤寒论》第12条,一些版本明确指出“阳浮而阴弱”是指脉象,如淳化本《伤寒论》“脉其阳浮而弱”,康平本《伤寒论》“脉阳浮而阴弱”。康平本《伤寒论》是《伤寒论》重要版本之一,中医文献学家马继兴先生认为,其原始传本当在北宋之前而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淳化本《伤寒论》是宋以前一个十分重要的传本,中医文献学家、中医训诂学家钱超尘先生据史料考证认为其是六朝传本。两书记载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相关条文参考比对,“阳浮而阴弱”当是指脉象。《伤寒论》第3条论述太阳伤寒证脉象为“脉阴阳俱紧”,第6条论述误治后所致风温病的脉象为“脉阴阳俱浮”,故第12条记录的“阳浮而阴弱”一词,当属于阐释太阳中风证的脉象。另外,《伤寒论》在阐述太阴中风证、少阴中风证时,亦有类似记载。如第274条论述太阴中风证欲愈的脉象为“阳微阴涩而长”,第290条论述少阴中风证欲愈的脉象是“脉阳微阴浮”,与论述太阳中风证的“阳浮而阴弱”比较,也可推出“阳浮而阴弱”原义当是指为脉象。
“阳浮而阴弱”并非脉浮缓之互称
将“阳浮而阴弱”理解为脉象,但对其具体所指,是有争议的。《伤寒论条辨》记载:“缓,即下文阳浮而阴弱之谓。”《伤寒论后条辨》指出“阳浮而阴弱,释缓字之体状也”,认为“阳浮而阴弱”是指缓象。一些后世医家宗其说,指出“阳浮而阴弱”即脉浮缓之互称。但根据《伤寒论》撰写规律,笔者认为“阳浮而阴弱”并非指脉之浮缓,理由如下。
第1条太阳病提纲证指出,太阳病基本脉象为“脉浮”。而在太阳病提纲证的基础上,第2条论述太阳中风证的主要脉证,其中脉象特征为“脉缓”,故太阳中风证的脉象进一步具体化为“脉浮缓”;第3条论述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其中脉象特征为“脉阴阳俱紧”,故太阳伤寒证的脉象进一步具体化为“脉浮紧”。从《伤寒论》条文顺序以及阐述内容中可以看出,《伤寒论》强调在太阳表证中需要注意太阳病表证最为常见两种证型——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的鉴别,其中脉象为关键因素之一。既然在前两条中,已经可以明确太阳中风证的脉象为脉浮缓,那在第12条阐述太阳中风证论治时,《伤寒论》就无须再重复强调此脉浮缓之象,正如第35条阐述太阳伤寒证证论治时,并非再次强调其脉浮紧之象。
此外,第2条太阳中风证“脉缓”,与后世脉法中缓脉的脉形及其主病迥异。王冰释云:“缓,谓纵缓之状,非动之迟缓也。”后世医家基本均同意此说,认为是脉体宽缓、柔和。然而临证时指下体会并记录此缓脉之象,有一定困难。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姜建国指出,此之缓临证不可捉摸。所以要根据《伤寒论》写作体例特点来理解原文,第2条中风证脉“缓”,是与第3条伤寒证脉“紧”是相对而言,属于相对性的脉证描述,《伤寒论释难》称此“脉不呈紧象即是缓意”,应从“相对”的角度体会理解。
“阳浮而阴弱”应指寸尺而非浮沉
关于“阳浮而阴弱”的脉象具体所指为何,有学者认为是指浮沉而言,亦有医家指出应为寸尺。但根据《伤寒论》脉法体系,结合相关条文分析,“阳浮而阴弱”原义应指寸尺,阳浮指寸部脉浮,阴弱指尺部脉弱。《伤寒论后条辨》指:“阴阳以浮沉言,非以尺寸言。”此种以脉象轻按明显称阳浮,重按见弱称阴弱的认识,为后世医家的发挥。
《难经》云:“关之前者,阳之动也……关之后者,阴之动也。”后世医家称此为阴阳脉法。《伤寒论》非常重视脉诊,其继承《难经》的寸口脉法,并应用于临床之中。《伤寒论•辨脉法》指出“脉有阴阳”不仅从脉象的阴阳属性区分,亦可从寸尺部位辨别。如“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由此可见《伤寒论》认为寸脉为阳,尺脉为阴。
在《伤寒论》运用阴阳脉法的认识中,第3条、第6条分别论述太阳伤寒证、风温病脉象为“脉阴阳俱紧”“脉阴阳俱浮”,第12条阐释太阳中风证脉象为“阳浮而阴弱”。前两者为“俱”,后者为“而”,以示强调对比之意。“俱紧”“俱浮”,是不能按浮取、沉取来描述的,显然当指寸部、尺部。另外,第290条:“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其中“脉阳微阴浮”,亦不能以浮沉来解释,当指代为寸部与尺部,故“阳浮而阴弱”的原义当指寸尺,即寸浮而尺弱。
“阳浮而阴弱”属以脉象代指病机
成无己作为首次全面注解《伤寒论》的医家,在《注解伤寒论》中指出:“阳以候卫,阴以候营。阳脉浮者,卫中风也;阴脉弱者,荣气弱也。”其将“阳浮而阴弱”与原文第95条“荣弱卫强”同义,后世医家大多宗此说,认为此属于以脉象阐释病机的示例。而前文已经阐述,“阳浮而阴弱”的原义首当指为脉象,至于其所示病机,或属于后世注解演绎,抑或为另一层意。
首先是关于原文中“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是否为后世注文的认识。康平本《伤寒论》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在正文之外保留有旁注和夹注,而这些旁注和夹注在通行的宋本《伤寒论》中则被加入正文。在康平本《伤寒论》第12条为:“大阳中风,阳浮而阴弱。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其中“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此十二字作为旁注。而宋本《伤寒论》子目记载条文“太阳中风,阳浮阴弱,热发汗出,恶寒,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其记录方式,皆为注重脉象与症状相结合的形式。如果根据此论证,则“阳浮而阴弱”的标示病机属性,就如同《伤寒论》原文中列举的脉象与症状,均可用以推测其病机,并无特殊之处。若将“阳浮而阴弱”强调为标示病机,则属于后世注解演绎范畴。
除了康平本《伤寒论》外,其他版本均将“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列入正文之中,则此论述病理之言亦有很大可能属于原文,那么“阳浮而阴弱”就既指脉象,又指病机。而结合第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其所指病机即为“荣弱卫强”,正如《伤寒论条辨》所称:“卫强即阳浮,荣弱即阴弱,彼此互言而互相发明者也。”

[转载]胡派三代经方病案解析思路 鲍艳举医案

(2012-09-26 20:41:29)[删除]
标签:

转载

分类: 传统医学

原文地址:胡派三代经方病案解析思路 鲍艳举医案作者:老中医学子郭明
鲍艳举医案
小柴胡加生石膏治感冒后低热案
徐某,女,23岁,2007120日初诊。
低热8天。患者8天前受凉后出现发热、恶寒等症状。就诊于某医院急诊科,给予退热抗感染等对证治疗后,热势减退,呈低热状态。他医予银翘散加减方治疗5天后无效。请余诊治。
现症见:低热,自测体温37.6,乏力,口干渴欲饮,咽痛,偶咳黄痰,晨起刷牙时干呕明显,无恶寒,口苦,二便调,食纳不佳,眠可,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细。
脉弦细,干呕、口苦,咽痛,食纳不佳,乏力,为少阳病。口干渴欲饮,偶咳黄痰,为里热之阳明病。患者由于血弱、气尽、腠理开,外感病邪不解,传人半表半里,而出现干呕、乏力、咽痛、纳呆、低热不退。
综合分析:该患者六经辨证为少阳阳明合病。予小柴胡汤加生石膏加减: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生石膏清解阳明里热,又用生薏苡仁、桔梗清热化痰,排脓利咽。
柴胡12g,黄芩10g,清半夏12g,党参10g,炙甘草6g,生石膏(同煎)45g,桔梗10g 生薏苡仁18g,生姜5片,大枣4枚。
结果:患者服用1剂后低热症状消失,咽痛亦明显减轻,又服用1剂,诸症消失。
按:关于经方的加减问题,冯老告诫我们:经方不加减,固守一方而无变化,都是不对的,要根据症状变化进行加减。关于这一点,张仲景已经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只要方证对应,就是一个好方,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就是看方证是否对应,辨方证是否准确。因此,胡老和冯老都十分强调方证相应,并提出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指导临床实践,效如桴鼓。
麻杏石甘汤合半夏厚朴汤治感冒后干咳案
曲某,女,25岁,2007120日初诊。
咳嗽10天。患者10天前,受凉后出现发热、恶寒,体温38.7C,就诊于某医院急诊,服用退热药后,热退,但遗留有顽固性干咳,后又服用甘草片、急支糖浆及输液后均无效。
现症见:干咳,无痰,口干渴,无口苦、不发热、不恶寒,胸前区憋闷,二便调,眠安,食纳可。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滑数。
脉数,口干渴欲饮,为里有热,即阳明病。脉滑,胸前区憋闷,为痰湿内阻而呼吸不畅。干咳无痰,为患者痰湿胶结于支气管,为痰湿遇热。无口苦,非少阳病。不恶寒、不发热,非太阳病。
结合分析:该患者辨证为阳明病兼有痰湿内阻。结合患者此前曾出现发热、恶寒的太阳病,分析疾病的转变过程为:外邪内饮,郁而化热。患者口干渴等阳明病明显,故用麻杏石甘汤去麻黄清阳明里热;痰湿内结,故用半夏厚朴汤祛痰化饮。处方用麻杏石甘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味:
半夏12g,厚朴l0g,茯苓15g,苏子l0g,生薏苡仁18g,桔梗l0g,杏仁l0g,生石膏(同煎)45g,炙枇杷叶l0g,柯子6g,生姜5片,2剂,水煎服。
按:开方时关于是否用麻黄我思考了半天,麻杏石甘汤中的麻黄是专用来解表的吗?是否还有宣肺定喘之效?因为患者现在已无恶寒、发热等表证,我暂时只考虑麻黄的前一种功效,去掉麻黄,又加入了生薏苡仁、桔梗清热化痰排脓,柯子收敛肺气以止咳,炙枇杷叶宣肺止咳,以观疗效。
二诊:患者服上方2剂后,胸前区憋闷大减,而咳嗽仅稍减。在前方的基础上加上麻黄6g,继服2剂。
结果:患者服用后,咳嗽大减,仅偶有一声咳嗽,又继服2剂而愈。
按:通过这个病例我有三方面的体会。
麻黄的功效,它可以解表,又可以宣肺止咳。若表证明显时,麻黄剂量一般为1018g;若表证不明显,咳嗽明显,兼有里热证时,可用生麻黄6g左右以止咳定喘。
关于生石膏的用法,一提到生石膏,我们往往就想到白虎汤的四大证(大汗出,大渴,大热,脉洪大)好像只有见到这四大证时才可用生石膏,其实不然。在跟冯老学习过程中,冯老一般见到口干、烦躁等里热证时均用生石膏,无需仅限制在四大证上。
冯老在临床上治疗咳嗽常用半夏厚朴汤,咳喘常用小青龙汤。咳嗽多是痰饮造成,故常用半夏厚朴汤化痰止咳;而哮喘则常是由外邪侵犯,表不解,影响肺的正常功能所致,常用小青龙汤解表化饮定喘。注意《伤寒论》中喘有两种:一是喘而胸满,多有表不解所致,需要解表定喘;二是腹满而喘,多是由大便干、腹气不通所致,需要通腹定喘。但也不是绝对的,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五苓散加味治腰肌劳损案
陈某,男,31岁,2007315日初诊。
腰酸困2个月余。由于长期伏案坐立工作,患者两月前开始出现腰酸困、乏力等症状,西医诊断为腰肌劳损,未予治疗,建议多活动,做理疗。无奈找中医诊治,他医认为是肾虚,与金匮肾气丸,服用两月仍无效,而找余诊治。
现症见:口、唇、鼻干,不欲饮水,汗出多,活动后尤甚,腰酸困、乏力,晨起刷牙时觉酸困加重,食纳可,二便调,眠安,舌质淡,舌体浮胖水滑,齿痕明显,舌苔薄白,脉沉细。
汗出多、活动后尤甚,当责为营卫不和之表证。脉沉细,苔薄白,舌体浮胖水滑有齿痕,口干、唇干、鼻干,不欲饮水,当为水饮内停证。
综合分析:辨证为营卫不和、水饮内停之表里同病,而患者的腰酸困乏力则是该病机的一个症状而已。治疗当调和营卫,温化水饮,首选表里双解的五苓散。因患者腰酸困乏力明显,又加干姜一味,合肾着汤之意,又加车前子以增强利水饮之功。处方:
桂枝10g茯苓12g,猪苓15g,泽泻15g,苍术l0g,干姜6g,车前子(包)15g,炙甘草6g03剂,水煎服。
结果:患者服用上方3剂后,腰酸困明显减轻,口干、唇干、鼻干好转,又继服3剂,诸症痊愈。
按: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一些中医大夫一见到腰膝酸软无力或腰痛,不细加辨证,即谓肾虚,即给予补肾壮阳药治之,其结果往往使疾病迁延不愈。
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治眩晕案
张某,女,51岁,2006123日初诊。
眩晕反复发作10年余,加重4天。患者10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目眩、不能睁眼,闭目则觉全身旋转,西医诊断为梅尼埃综合征,每因劳累、情绪不畅时发作。此次缘于4天前过度劳累,晨起出现头晕目眩,自服晕可平等药,症状未减,而找中医诊治。
现症见:面色乏华,精神倦怠,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不能站立,闭目畏睁,动则如乘舟车,食纳可,舌质淡,舌苔薄白水滑,脉沉细。
脉沉细,舌苔薄白、水滑,当为水饮内停证。水饮上逆、侵犯清窍容易导致眩晕。故以苓桂术甘汤、泽泻汤合方:
茯苓15g,桂枝l0g,苍术12g,炙甘草6g,泽泻30g3剂,水煎服。
结果:患者服用上方3剂后,眩晕明显减轻,精神好转,睡眠良好,已能正常工作。上方又继服7剂,诸症痊愈。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按:细读《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文,笔者体会到引起眩晕的原因多是水饮上逆、侵犯清窍所致,其根本在于阳虚水饮内停,如《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伤寒论》第160条: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25条: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对于水饮上冲所致的眩晕,当宗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法治之。
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治感冒后乏力失眠案
李某,女,27岁,200743日初诊。
不明原因乏力1周余。患者1周前由于外感出现恶寒、发热、头痛、咽痛等症状,自服阿奇霉素等抗生素后,发热、头痛、咽痛等症状消失,但遗留有全身乏力、眠差、多梦、精神差等症状,不能正常工作。西医各项检查均正常,诊断为亚健康状态,因无对症药物可服用,而找中医诊治。
现症见:全身酸软,疲乏无力,精神差,眠差,口干微渴,不欲饮水,时有心悸、头晕,食纳少,二便调,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
脉沉细,全身酸软,疲乏无力,精神差,为血虚水盛之证。心悸,头晕,眠差,多梦,为水饮上凌于心及清窍。
口干微渴而饮水不多,为水饮内停郁而化热之象。四肢厥冷,心下微结,小腹胀满,便溏,为下寒症状;口干或苦,咽干,心烦,胸胁胀满疼痛,背部发热,上热症状。
综合分析:辨证为上热下寒之厥阴病,即半表半里的阴证。
冯老师在临床上遇到血虚水盛、水饮郁而化热之证,常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清上温下,养血利水。
.因该患者眠差、梦多症状较明显,故在上方的基础上又加入炒酸枣仁15g,养血安神。处方:柴胡12g,黄芩l0g,天花粉12g,生龙骨(同煎)15g,生牡蛎(同煎)15g,干姜6g,当归10g,茯苓12g,泽泻15g,苍术15g,川芎6g,炙甘草6g,炒酸枣仁15g02剂,水煎服。
患者服用上方2剂后,精神明显好转,眠差、梦多减轻,心悸、头晕症状消失,已能正常工作,又继服上方3剂,诸症痊愈。
按:对于伤寒论之千古疑团”——厥阴病的理解,经方大家胡希恕、冯世纶两代临床家经过不断的深入分析、研究,取得了层次的飞跃,为我们临床应用开辟了新的道路。
胡希恕先生认为:厥阴病是病位在半表半里的阴性证,与少阳病相对。阴性病就应该是寒性为主。
胡老分析《伤寒论》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认为:消渴为热证,厥阴病为半表半里阴证.据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三阴病不应有热,厥阴理当不该有热,所以胡老认为该条文可能有错简。
在胡希恕先生研究的基础上,冯世纶先生结合自己的临床,再度反复研讨乌梅丸方证,认为胡老分析的厥阴病为半表半里阴证,三阴病不应有热,这个大原则没错。但是,病在半表半里不同于在表或在里:病在表或里,则邪有直接出路,可从汗、吐、下解,所以,少阴表、太阴里不见热证。而半表半里厥阴邪无从出,邪无直接出路,就极易寒郁化热。
所以,冯世纶在胡希恕先生认为厥阴病是病位在半表半里的阴性证,应该寒性为主的基础上,又对厥阴病增添了新的认识:
厥阴病以寒为主,但同时也会出现寒郁化热得热证。下(中)寒上热,寒多热少。
如此一来,就能够更完美地解释条文:因是下寒、中寒,故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因有上热,所以,消渴;因为下寒上热,所以,气上撞心,心中疼热
随便翻阅冯老师的医案,我们发现冯老师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的案子非常多,因为现代疾病单纯寒或热的少了,而下寒、上热的厥阴病则非常多。我以前总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是治疗少阳病的,不得其要,很少应用,自从理解了冯老师有关厥阴病的论述,我渐渐理解了柴胡桂枝干姜汤是由小柴胡汤变化而来,主要加入桂枝、干姜而成,由治疗半表半里阳证,变为治疗半表半里阴证即下寒上热证。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