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杂说”之二百三十三:《“坦白”了为什么还要“从严”?》
2024-11-12 05:24阅读:
《“坦白”了为什么还要“从严”?》
赵忠心
这是发生在四十年多前的一件事。事情虽不大,但使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总也挥之不去。
那是儿子刚上小学的时候,要学踢足球。学踢足球好啊!我从小喜欢体育锻炼,体质很好,也希望儿子能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便带他到体育用品商店给他买了一个小足球。我郑重其事地告诉他说:
“只能到学校的大操场去踢球,可不能到马路上去踢。大马路上有来来往往的汽车,很危险!”
儿子听了我的嘱咐,点头答应。
那时候,儿子在北京第一实验小学读书,是我上班的北京师大附中的邻居,两个学校只是一墙之隔。儿子放学以后,就到我们学校操场上踢,完全按照我的要求做,我很放心。
当年,我们住的师大附中的家属宿舍,就在北京南城一个区公安分局的旁边。公安分局的门前,有一大块空场。在狭窄的小胡同里,有这么一块大空场,那可是孩子们不可多得的玩耍天地。
有一天放学
以后,几个邻居家同龄的小朋友找他玩,一看家里有个小足球,就起着哄,到公安分局门前的大空场去踢球。几个小孩子踢得特别带劲,争抢得相当激烈,一个个气喘吁吁,汗流浃背。
正当他们玩得起劲的时候,不知哪个孩子,飞出一脚,把小足球踢到路旁公安分局大门柱子上边的玻璃灯罩上。还好,玻璃只是裂了一道缝,没有打碎,也没有被人发现。
孩子们见闯了祸,吓得哧溜溜地赶紧跑回了家。到了家门口,几个闯了祸的孩子坐在大门口的台阶上,心里吓得直扑腾。
等心静平静了下来,儿子想起我平时对他的嘱咐,不要到马路上踢球。他很后悔,都是那几个小孩子撺掇的,自己没有顶得住。心想,这次可得挨爸爸的批评了。他又想到,爸爸平时总教育我要诚实,不能说谎。把人家公安分局的玻璃给打破了,得赔人家。于是,他又带领几个小朋友,还带着小足球,到公安分局传达室,去给人家认错,并且表示要赔偿损失,说以后再也不到公安局门前踢足球了。
谁料想,一位穿警服的叔叔,在孩子们认错以后,不但一句也没表扬他们的诚实态度,反而像“训贼”一样,把几个孩子给训了一顿,吓的几个孩子都哭了,并且把儿子那心爱的小足球强行没收了。
儿子和几个小朋友哭着哀求,希望把小足球给要回来,可没有用处,小足球终究还是给没收了。
儿子知道我家有个规矩,不管犯了多大的错误,只要说实话,都可以原谅。当我下班回家后,儿子一五一十地将事情的经过告诉了我。我批评他说不应该到大街上去踢足球,那很危险。然后,我又肯定儿子说:
“你们跟人家承认错误,这很好,应该诚实,有错就要认错。过一会儿,我去给你们把小足球要回来。”
我到分局传达室找到那位民警同志,主动承认管教孩子不严,保证以后再也不会到这里来踢足球了,并要赔偿孩子们损坏的玻璃。我恳求说:
“是不是将小足球还给孩子们?他们是不该到这里来踢足球,但他们毕竟是孩子,又主动承认了错误。把小足球还给他们,也是对他们诚实态度的肯定和鼓励。”
可那位警察同志还是不退还孩子们的小足球。我只好失望地回到家里。儿子一看,没有把小足球给要回来,气呼呼地说:
“他们门口的墙上,不是写着‘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吗?为什么我们‘坦白’了,他们还要‘从严’!”
听了儿子的话,我真差点儿没笑出声来。可细一琢磨:儿子的话不是没有道理。是的,“坦白”了,就应当“从宽”发落。可是……
就连小孩子都懂得的道理,为什么有些大人却不懂?却违背常理,“反其道而行之”?我无法跟儿子解释,无法回答儿子提出的问题。这样处理孩子的问题,将会给孩子心灵上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可想而知。
这件小事,都过去四十年了,我还耿耿于怀,我不是心疼那个被强行没收的儿子喜欢的小足球。而是对当今社会,我们孩子的精神生存环境忧心忡忡。
对孩子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不仅学校、家庭有责任,社会上所有部门、单位,所有的成年人都有责任。谁家都有孩子,都希望孩子无论到什么地方,都能够受到积极的价值取向的教育和引导,就像此前我讲述的《换鞋记》故事中卖鞋的女售货员那样。
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的价值取向也只有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才能真正建立“三位一体”的格局,发挥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整体职能作用。因此,在处理孩子的问题时,一定要有强烈的教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时时刻刻、事事处处坚持以主流价值取向为导向。
假如像某公安分局传达室值班人员对问题的处理,一定会给孩子造成思想上的混乱:诚实究竟是会吃亏,还是占便宜?是提倡诚实,还是提倡撒谎?是该诚实,还是不该诚实?给学校和家长的教育制造许多的麻烦,抵消主流价值取向的教育效能。
我热切地希望凡是与孩子有接触、交际的部门、单位或个人,都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增强教育意识,在处理孩子的问题时,一定要慎之又慎。头脑要清醒,不能太“任性”。大家要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
也只有这样,家长把孩子放到社会上,才会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