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杂说”之四十六:《适合你的大学是最好的大学》
2025-03-30 04:55阅读:11,352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2017年在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座谈会上讲话。
《适合你的大学是最好的大学》
赵忠心
近年来,在网上流传的一位知名高校教师的讲话中说:
“一双鞋,在地摊上不过几十元;到了商场、专卖店,会涨到一百甚至几百。所以,你呆在什么地方很重要。”
很显然,这是为目前流行的“名校情结”推波助澜。
“非北大不上”、“非清华不读”,一些学生和家长对名牌高校的钟情,着实让人感动。
然而,这并不见得是清醒的态度,是明智的选择。
大学的学习是以自学为主,只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上档次低一点儿的大学,实际水平不见得比上北大、清华的毕业生差。
至于将来的发展,究竟哪个学校的毕业生更好一些或差一些,要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还很难预料。
事实上,上顶尖的名牌学校,不见得个个成材;上其他的学校,也不见得在事业上就不能成功,关键还在学生自己。现实生活中,非毕业于顶尖名牌学校的成功者,屡见不鲜。
比如,赫赫有名的北京房地产界的潘石屹,就不是名牌大学毕业。两院院士绝大多数,并不仅仅是出自那些顶尖的名牌大学。
前些年,台湾艺人凌峰先生,曾经在瑞士采访过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丁肇中先生,丁先生说:
“据我所知,世界各国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绝大多数并非出自名牌大学。”
执著地追求名牌大学,看中的无非是“名校效应”,将来好找工作或找到好的工作。名牌学校的文凭可能会受到某些用人单位的青睐。但也不一定。
据报道,在北京的一些招聘会上,有的单位就公开表明,不欢迎某些公认的名牌大学毕业生。因为他们之中有的眼高手低,身上还有一些很不让人喜欢的莫明其妙的傲气。
其实,“名校效应”的“有效期”是有限的。一般只是在初次就业时起到一定的作用,可以作为择业的“敲门砖”。但“名校效应”不能一辈子当饭吃。就业之后,能不能被留用、被重用或得到提升,关键还是看实力。如果实力不成,连现职也不能胜任,名校文凭也救不了你,该淘汰还是要淘汰的,没商量。“只问出身,不看能力”,花重金买个花瓶、摆设。我想,哪个老板也不会那么缺心眼儿。
每年暑期都有许多报考“北大”、“清华”的落榜生,花数万元之巨资复读。虽然,办复读班的人信誓旦旦地许诺,能百分之百地有把握把你送进北大、清华,但“许诺”并不是“合同语言”。北大、清华并不是举办复读班的人家里开办的“私塾”,不是说进就能进的,还必须要参加全国统一的升学考试。
而考场上的不确定因素很多,诸如临场心态,竞争对手的实力,考试题目的类型和难度,招生名额的限制等等,最终能不能如愿以偿,除了看你的实力外,还要看你的运气怎么样。“复读”是结果不一定的一种赌注。
据权威机构调查研究表明,每年高考复读生约占考生人数30%左右。当问及复读生“你认为复读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时,10%的人为弊大于利,70%的人回答“不好说”,剩下的30%的人为利大于弊。
当问及“你认为复读生与应届生竞争有没有优势”时,本以为所有的人会一致回答说“有优势”。没想到,有优势和没有优势回答各占一半,复读生们并不能都很自信地说和应届生相比,占有绝对优势。
据一些名牌大学的负责人透露:往年复读生被录取的比例,也只不过在百分之二十左右,甚至更少。复读生的前途,并非是想象的那样乐观,被录取的绝大多数还是应届考生。这些名牌大学的负责人并公开表示,不赞成“非北大不考”、“非清华不读”的做法。
尽管现实情况是这样残酷,但很多考场失意的学生还是乐此不疲。高考复读生越来越多,给高校录取数额远远不足的高校招生又增添了许多压力。有的复读生多备考一二年,相对于应届生有一定的优势,无形中抢占了应届生的录取机会。如此循环往复,部分应届生又成了下一届的复读生,不仅浪费了考生的大好青春,还浪费了比较紧张的教育资源。
盲目追求名牌大学,反映社会心态的浮躁。那些追求者,经常把“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挂在嘴边,以激励自己。似乎上了名牌大学就等于上了“天堂”,考不上名牌大学就得下“地狱”。其实,这是“炒作”。
名牌大学出来的,并非都是“王者”,都生活在“天堂”;非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也不都是被追杀的“贼寇”,也没有生活在“地狱”。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过的都是“非王非寇”的普通人的生活。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这个成语,本来指的是双方争夺统治权,成功的便称“帝王”,失败的则成为被追杀的“贼寇”。意思是说,“帝王”和“贼寇”仅凭成败来论定。
高考并非是“争夺统治权”。用这个成语作为盲目追求名牌大学“理论依据”,是典型的“用词不当”,是没有文化的表现。
目前的现实是,读了名牌大学的,仍然有找不到理想工作的,甚至有些读了研究生的,仍然不知道干什么。这是无法逃避的。
名牌大学出来的,不见得个个都比非名牌大学出来的都混得好;非名牌大学出来的,不见得个个比名牌大学出来的都混得差。所以说,即或是考上了名牌大学,并不等于肯定与理想的工作、美好的前途挂上了钩。
明智的态度应该是,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经过努力能够考入名牌大学,是皆大欢喜,自然不该放弃;屡战屡败,久攻不下,不要非得撞了南墙才回头,别再执拗,坚持己见,估值任性,使自己屡屡受挫。退而求其次,也许是更为理性、更为实际可行的选择。
我的体会是:适合你的大学才是最好的大学。社会对高校毕业生评价、选择的标准是“实力”,而不是“外衣”。
转录网上流传的一段话作为我文章的结束语:
“其实,文凭不过是一张火车票。清华、北大是软卧,本科是硬卧,专科是硬座,民办是站票,成教的厕所里挤着。火车到站,都下车找工作才发现:老板并不太关心你是怎么来的,只关心你会做什么,能做什么。”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