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
2021-02-27 18:14阅读: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谈迁(1594年-1658年1月14日),史学家,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浙江海宁(今浙江海宁西南)人。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号观若,自称“江左遗民”。终生不仕,以佣书、作幕僚为生。谈迁博鉴群书,善诸子百家,精研历史。
天启元年(1621年),谈迁28岁,谈迁母亲亡故,他守丧在家,读了不少明代史书,觉得其中错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符合明代历史事实的明史的志愿。
在此后的二十六年中,他长年背着行李,步行百里之外。到处访书借抄,饥梨渴枣,市阅户录,广搜资料,终于以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以后陆续改订,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400多万字的巨著《国榷》。岂料即将付印前(清顺治四年1647年8月),书稿不幸被小偷盗走,他每日以泪洗面,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可是,他却没有放弃,并决定重新撰写。当时谈迁已经是个体弱多病的老人了。经4年不懈努力,日夜奔波,终于完成新稿。
《国榷》以《明实录》为本,参阅诸家史书,考证订补,取材广博,选择谨严,为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
《孟子·尽心下》中有“若将终身焉”,朱熹对此道:“言圣人之心,不以贫贱而有慕于外,不以富贵而有动于中,随遇而安,无预于己,所性分定故也。”
人活在这世上,面对的外境不可能一直都一帆风顺,只有真正强大的人才能做到不怨天不由人,随遇而安,顺其自然,——这里面的随遇而安,顺其自然,绝不是懈怠,不作为,而是孔子那样明知有困难,但只要内心明白自己该做什么,还是会不问一切的去践行自己的志向,衣带渐宽终不悔。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寺院,里面住着一老一小两位和尚。
有一天老和尚给小和尚一些花种,让他种在自己的院子里,小和尚拿着花种正往院子里走去,突然被门槛绊了一下,摔了一跤。手中的花种洒了满地。这时方丈在屋中说道“随遇”。
小和尚看到花种洒了,连忙要去扫。等他把扫帚拿来正要扫的时候,突然
天空中刮起了一阵大风,把散在地上的花种吹得满院都是,方丈这个时候又说了一句“随缘”。
小和尚一看这下可怎么办呢?师傅交代的事情,因为自己不小心给耽搁了,连忙努力地去扫院子里的花种,这时天上下起了瓢泼大雨,小和尚连忙跑回了屋内,哭着说,自己的不小心把花种全撒了,然而老方丈微笑着说道“随安”。
冬去春来,一天清晨,小和尚突然发现院子里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鲜花,他蹦蹦跳跳地告诉师傅,老方丈这时说道“随喜”。
对于随遇、随缘、随安、随喜这四个“随”,可以说就是我们人生的缩影,在遇到不同事情、不同情况的时候,我们最需要具有的心境就是“随遇而安”。
大文学家苏东坡曾经多次被流放,可是,他说,“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就好比“深则厉,浅则揭”,那是一种历经沧桑找回真我后的随遇而安,顺其自然的至纯心境。一个人假如能一直保有这般玄达澄明的心境,那世上哪还会有什么困难的事情呢!
孔子在卫国,一次正在击磬,有一个挑着草筐的人从孔子门前经过,说:“这个磬击打得有心思啊!”过了一会儿他又说:“磬声硁硁的,真可鄙呀!没有人知道自己,就自己成全自己好了。水深就索性穿着衣服趟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走过去。”孔子说:“他说的果然干脆,真按照这样做,就没有什么艰难了。”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