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夫子何独于诗而不删郑、卫?尽信书不如无书(明隆庆六年初刻版《传习录》徐爱录第14节细致讲学)

2022-05-17 12:04阅读:
《传习录》中,王守仁叙述了自己早先格竹子之理这件事——
“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说去用!我著实曾用来。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看。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 某因自去 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及在夷中三年,颇见得此意思,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这里意思,却要说与诸公知道。”
这就是读书敢于质疑的例子,假如说,王阳明先生不敢去质疑朱熹先生对经典的诠释,就不会有后来的心学进一步发展,更别谈他自身的修养升华和生命超脱了。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程颐先生讲:“学者先要会疑。”陆九渊先生则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张载先生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子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
这些都是讲人要敢于质疑,敢于审问,敢于自我批判,敢于独立思考,唯有常保日新其德的精一精神,方得得生命的大升华。
孔子还讲:“进取不忘其初。”什么是初?就是孟子讲的“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以及老子的“含德之厚者,比如赤子”中的赤子状态,有着婴儿一般的心灵,对万事万物都能用一种像第一次见一样的心境去对待,常保好奇,这样就不会被历史成见所影响,就能看到,独立思考,审问到事物最新的一面,最真实的样子。
又曰:“五经亦只是史。史以明善恶,示训戒。善可为训者,特存其迹以示法。恶可为戒者,存其戒而削其事,以杜奸”。
爱曰:“存其《迹》以示法,亦是存天理之本然。削其事以杜奸,亦是遏人欲于将萌否?”
先生曰:“圣人作经,固无非是此意。然又不必泥着文句。”
爱又问:“恶可为戒者,存其戒而削其事,以杜奸。何独于诗而不删郑、卫?先儒谓‘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然否?”
先生曰:“诗非孔门之旧本矣。孔子云:‘放郑声,郑声淫’。又曰:‘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郑卫之音,亡国之音也’。此是孔门家法。孔子所定三百篇,皆所谓雅乐。皆可奏之郊庙,奏之乡党。皆所以资畅和平,涵泳德性。移风易俗,安得有此?是长淫导奸矣。此必秦火之后,世儒附会,以足三百篇之数。盖淫泆之词,世俗多所喜传。如今闾巷皆然。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是求其说而不得,从而为之辞”。

今译:
先生接着说:“五经也只是史。史就是辨明善恶以示训戒。善可以用来教化,因而特别保存善的事迹让人仿效。恶能够让人引以为戒,所以保存一些戒条而省去事情发展经过,以杜绝奸邪。”
徐爱问:“保存善的事迹让后人仿效,亦是保存天理的原本面目。省略恶事的经过以杜绝奸邪,亦是为了将私欲抑制在即将萌芽的状态吗?”
先生答道:“圣人著经,确实含有这种意思。但是也不必局限于文句。”
徐爱听了,又问:“恶可以引以为戒,保留戒条而省去事情经过以杜绝奸邪。然而,在《诗经》中为什么不将‘郑风’和‘卫风’省略呢?先儒认为是‘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这种理解正确吗?”
先生说:“现存的《诗经》不再是孔子所修订的原貌了。孔子说:‘放郑声,郑声婬。’又说:‘恶郑声之乱雅乐也’,‘郑卫之声 ,亡国之音也。’这就是孔门家法。孔子修订的《诗经》三百篇,都是雅乐。不仅可以在拜祭天地和祖先时演奏,还可以在乡村郊庙中演奏,并且有助于陶冶性情,涵养德操,移风易俗,怎么会有‘郑风’和‘卫风’之类的诗呢?这种诗是助婬导奸呀!‘郑风’‘卫风’肯定是秦始皇焚书之后,世俗儒生为凑齐三百篇的数目而硬套上去的。而婬邪之辞,民间有许多人喜欢传播,现在街头巷尾并不少见。朱熹所谓的‘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正是欲解释而又不能解释,反替邪恶而辨解。”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