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魏观案与高启被杀2高启被杀的深层原因

2024-04-14 07:45阅读:
魏观案与高启被杀2
——苏州人心目中的朱明王朝之六

我楚狂人
二、高启被杀的深层原因
现在几乎所有的相关资料对诗人高启被杀,都说是受到魏观案牵累。但是我们通过上面的案件发展过程的梳理,发现这种说法不精确,因果关系似乎是倒过来的,是因为高启出现在案件中,案件性质才发生质的变化,朱元璋真正想杀的人是高启,反而是魏观因为朱元璋必杀高启,而也成了刀下鬼。事后魏观平反了,礼葬了。而高启却没有。
高启的死因其实在高启辞官的时候已经种下了,朱元璋是不能容忍有人采取不合作的政治态度的。所以朱元璋心中,早已下了决心,高启必杀,只是等待“合理”的理由而已。而高启的上梁文正好提供了这样的理由。
高启有着文人特有的狂放,才气横溢,所以有小太白之称。高启(1336年-1374年),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
明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力辞不受。
高启才华高逸,学问渊博,能文,尤精于诗,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初明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高启诗兼采众家之长,无偏执之病。但从汉魏一直摹拟到宋人,又死于盛年,未能熔铸创造出独立的风格。反映人民生活的诗质朴真切,富有生活气息。吊古或抒写怀抱之作寄托了较深的感慨,风格雄劲奔放。有诗集《高太史大全集》,文集《凫藻集》,词集《扣舷集》。
朱元璋看到高启的《上梁文》后,一下子就敏感地找到杀高启的理由。“龙蟠虎踞”一般是用来形容朱明王朝都城南京的。张士诚之前定都苏州时,对文人都非常礼遇,高启说苏州府衙“龙蟠虎踞”,这不是缅怀被朱元璋消灭的张士诚?还是想拥护魏观谋反?总之,这是高启有反心的“证据”。
朱元璋还得知高启
在上梁仪式上吟诵了一首《郡治上梁》诗,里面提到新府衙时用了“龙廷”、“黄堂'”等词。朱元璋显然认为这些词不仅仅是危言了,而是大逆不道。高启也太不谨慎了,亲手把屠刀送到了刽子手的手里。
于是,高启、魏观,死!
魏观案后十年,1385年,明太祖朱元璋颁布《大诰》,其中规定拒绝为君主效劳的读书人要处以死罪,家产也要没收,大量文人因此惨遭迫害。
《大诰》解答了高启被杀的真实原因。
高启当时和宋濂、刘基合称“明初诗文三大家”,是文坛领袖人物。他们是江南文人的代表性人物。我曾经在多篇文章中指出,要真切感受元末明初东南知识分子的心态和感受,就可以读一读刘基《二鬼》诗。《二鬼》原作太长了,我把原诗附于文后,作为参考,这里只作最简单的解说:郁仪、结璘本是遨游于天地间的自由的精灵,但是被天帝抓去,关在精致的笼子里,失去了自由。他们只能战战兢兢活在笼子里,等待着天帝的恩赐自由的那一天。这二鬼自然就是刘基自己和好友宋濂了,何尝不包括高启。但是,最终高启惨死,宋濂到老还是没有躲过屠刀,在胡维庸案中莫名其妙受牵连,被害。刘基即使老来重病,还是被毒杀。至于是朱元璋下的手,还是胡维庸下的手,已经不重要了。
朱元璋就是要杀高启这只“鸡”,来“儆”东南文人这群“猴”。
魏观案与高启被杀2高启被杀的深层原因
高启像,下同。图片均来自网络。
魏观案与高启被杀2高启被杀的深层原因
魏观案与高启被杀2高启被杀的深层原因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