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观案与高启被杀2
——苏州人心目中的朱明王朝之六
我楚狂人
二、高启被杀的深层原因
现在几乎所有的相关资料对诗人高启被杀,都说是受到魏观案牵累。但是我们通过上面的案件发展过程的梳理,发现这种说法不精确,因果关系似乎是倒过来的,是因为高启出现在案件中,案件性质才发生质的变化,朱元璋真正想杀的人是高启,反而是魏观因为朱元璋必杀高启,而也成了刀下鬼。事后魏观平反了,礼葬了。而高启却没有。
高启的死因其实在高启辞官的时候已经种下了,朱元璋是不能容忍有人采取不合作的政治态度的。所以朱元璋心中,早已下了决心,高启必杀,只是等待“合理”的理由而已。而高启的上梁文正好提供了这样的理由。
高启有着文人特有的狂放,才气横溢,所以有小太白之称。高启(1336年-1374年),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
明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力辞不受。
高启才华高逸,学问渊博,能文,尤精于诗,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初明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高启诗兼采众家之长,无偏执之病。但从汉魏一直摹拟到宋人,又死于盛年,未能熔铸创造出独立的风格。反映人民生活的诗质朴真切,富有生活气息。吊古或抒写怀抱之作寄托了较深的感慨,风格雄劲奔放。有诗集《高太史大全集》,文集《凫藻集》,词集《扣舷集》。
朱元璋看到高启的《上梁文》后,一下子就敏感地找到杀高启的理由。“龙蟠虎踞”一般是用来形容朱明王朝都城南京的。张士诚之前定都苏州时,对文人都非常礼遇,高启说苏州府衙“龙蟠虎踞”,这不是缅怀被朱元璋消灭的张士诚?还是想拥护魏观谋反?总之,这是高启有反心的“证据”。
朱元璋还得知高启
——苏州人心目中的朱明王朝之六
我楚狂人
二、高启被杀的深层原因
现在几乎所有的相关资料对诗人高启被杀,都说是受到魏观案牵累。但是我们通过上面的案件发展过程的梳理,发现这种说法不精确,因果关系似乎是倒过来的,是因为高启出现在案件中,案件性质才发生质的变化,朱元璋真正想杀的人是高启,反而是魏观因为朱元璋必杀高启,而也成了刀下鬼。事后魏观平反了,礼葬了。而高启却没有。
高启的死因其实在高启辞官的时候已经种下了,朱元璋是不能容忍有人采取不合作的政治态度的。所以朱元璋心中,早已下了决心,高启必杀,只是等待“合理”的理由而已。而高启的上梁文正好提供了这样的理由。
高启有着文人特有的狂放,才气横溢,所以有小太白之称。高启(1336年-1374年),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
明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力辞不受。
高启才华高逸,学问渊博,能文,尤精于诗,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初明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高启诗兼采众家之长,无偏执之病。但从汉魏一直摹拟到宋人,又死于盛年,未能熔铸创造出独立的风格。反映人民生活的诗质朴真切,富有生活气息。吊古或抒写怀抱之作寄托了较深的感慨,风格雄劲奔放。有诗集《高太史大全集》,文集《凫藻集》,词集《扣舷集》。
朱元璋看到高启的《上梁文》后,一下子就敏感地找到杀高启的理由。“龙蟠虎踞”一般是用来形容朱明王朝都城南京的。张士诚之前定都苏州时,对文人都非常礼遇,高启说苏州府衙“龙蟠虎踞”,这不是缅怀被朱元璋消灭的张士诚?还是想拥护魏观谋反?总之,这是高启有反心的“证据”。
朱元璋还得知高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