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没有一个南方孩子,能离开米粉生活。这种打破了饭粒结构形态,又与大米同宗同源的食材,填补着南方人一日三餐的碳水与快乐。
早在秦汉时期,米粉的雏形“糒”就出现了,现代汉语把“糒”解释为干饭。唐宋时期,人们进一步改良了制作工艺,将大米磨粉后加水做成米糊,放进打有小洞的竹筒中挤压成条形,由此晒干后的成品就成了初代米粉的2.0版——“米缆”。
因为其方便携带、易于储存的特点,米缆自诞生起,就成为了南方读书人进京赶考的必备美食。直到现在,在广东、广西等地但凡叫“米粉”“粉干”的,都和米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米粉”的称呼正式尘埃落定,得等到明嘉靖九年(1530)。当时黄佐的《泰泉乡礼》在桂林刊印,其中收录有“米粉”二字,这也是中国食谱文献里有关“米粉”的最早记录。
在南方具有“统治地位”的米粉
作为主食,米粉在南方是具有“统治”地位的。但这浩荡的米粉江湖,强手如林。广西、湖南、贵州、江西,云南,甚至最为遥远的海南,都有自己代代相传的米粉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