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汉高祖刘邦因何能够成就霸业?

2011-10-25 10:52阅读:
小方读《汉书》之一
曾国藩有一件一辈子颇为自豪的事情,便是一辈子“无一日不读书”。这是何等的毅力啊,对于那么一位功成名就的先贤尚能如此,我这个乳臭未干的家伙当然不能把读书当成过去式。
这近三个月,因为毕业和工作的事情等,种种借口让我把读书的习惯给丢下了。觉得挺惋惜的,于是在听完郦波讲《曾国藩家书》后,我决定还是要给自己一个读书的时间,自己喜欢的文史类书不能够丢下。自然读书就要读经典,我依然从二十四史开始。因为其实前三史中好多传记都已经读过了,但可能为自己吸收的并不太多,《史记》看过的则更多,因此这次从《汉书》着手吧。
刘邦政治22《高祖本纪》读到了韩信破齐,其实胜负早已经注定了。刘邦这个“野合”而生的孩子,像以前的皇帝一样附着了这么一个神话故事,不过让人感觉却有些怪异,刘母简单的被称为“媪”,与野男人的床事居然还有老公在场,这种事情在史家的加工下居然成了天降其人的神话。看着就有些可笑,这样的神话在今天看来可能只有鬼才相信,但为什么史家却费尽心机的去编造它呢,而且这一传统一直持续到了唐初。
这应该与古人信仰的“天命”有关,帝王之命乃是天注定。自然刘邦是如此神奇的诞生的,那一定会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物了,跟着他干也一定不会有错了。因此像孔子等这
一干早期的名人都有点野合而生的味道。
这种不平凡是一种很好的舆论导向。很多时候,我们都不惜自己去营造一种舆论让自己从中获益。刘邦斩白蛇起义,这个故事可谓流传甚广,很多剧种中都有这出戏,《红楼梦》中清虚观打醮一回中,点中的第一出戏便是《斩白蛇》。但看史书的时候,却不难发现这无非是刘邦自己使用的障眼法而已,跟陈涉的鱼腹置书如出一辙。而这种神话的力量是无穷的,当一种潜层的意识流形成以后,会有很多的附属的价值随之而至
而仅仅有舆论还是不够的,刘邦的成功不仅仅是有一群谋臣干将为他积极的制造舆论,更重要的是刘邦这个人的一些细节上做的很漂亮。可以说未成名时的刘邦是一个有点类似泼皮的市井,好吃懒做,还爱吹牛(吕后就是被他吹来的),可谓一身的缺点。但他有两点很值得关注,一是很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刘邦是一直都有称王之心的,且不去把他的那句“大丈夫当如此矣”作为其梦想一朝为皇帝的开始,一老夫为吕后及子女相面那个故事就很能说明问题,吕后告诉刘邦有个老头说自己将来富贵,儿子要做君王。而刘邦紧跟着一句却是问那老者走远了吗,并追上去问自己的面相。兵入咸阳,按照以前的约定,刘邦是可以称王的,刘邦自己也真是这么想的,所以他“欲止宫休舍”。最后在樊哙等人的劝阻下才退军霸上,约法三章。可见刘邦对自己的控制能力有多强,他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而且能够在很快的时间内分辨出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欲望是一个好东西,跟金钱一样,但过分的欲望则会让人万劫不复,所以欲壑难填嘛,当一个人陷入了无法填满的欲壑之中的时候,他基本也就成了罪恶的玩偶了。
第二是,他很懂得用人之道。单从任用韩信一回说吧,韩信是一个逃兵而已,而且仅仅是个治粟都尉,对于这样一个逃兵,按说拉出去砍了一点都不为过,但萧何说:“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于是刘邦的做法很给力,他“齐戒设坛场,拜信为大将军,问以计策”。对于萧何、曹参、樊哙等也基本是用人不疑。刘邦很明白用一个人一定要用他的优点,所以长有一双会发现别人优点的眼睛十分重要,不要一天到晚盯着别人的缺点在那里唠叨,那样会让自己陷入生活的痛苦之中。并且发现缺点实在是太容易了,而发现别人的优点并真心承认的则很难做。同时,既然要用一个人,开场一定要给得漂亮点,一定要让他挣足面子,只有这样才可以让这个人死心塌地的为自己办事,才能够在以后的日子里让他死命的为自己挣名字。韩信从一个不光彩的逃兵一下子成了汉军的大将军,这当然是韩信自身的能力、萧何的慧眼,当然更重要的是刘邦的认可和一个漂亮的登场。
而在秦末群雄逐鹿的舞台上,陈涉没有这份胆识,项羽也只能算是个武夫而已,形容得更恰当一点,他像一个屠夫,专门干一些屠城的事情,生性残忍,刚愎自用,而且比较多疑。历史曾经给过他机会,但他的这些缺点却让他最后自刎乌江,一首“虞姬虞姬奈若何”可谓让多少人为之扼腕。但缺点就是这样,在平时的时候,可能没有多大的杀伤力,而在最关键的时候,它总是不疼不痒地给你最致命的一击。当所有的谋臣武将都撇下霸王而去,而刘邦身边则网罗天下名士的时候,胜负已经不是力大无穷的楚霸王说的算的了。
因此,每一天去发现身边的美好的一面,不要盯着那些灰色的东西,让自己在灰色空间里沉沦。多去看看别人的优点,也多表扬一下别人的优点,生活里多一份微笑总比多一滴眼泪要好。同时,还要明白自己是做什么的,有哪些优缺点,如何去取长避短,假力于人。

读史散记系列:
南宫万 《左传》初识
读史散记之一:说寡 读史散记之二:马融
读史散记之三:两个“遍天下” 读史散记之四:尧帝
读史散记之五:舜帝之位 读史散记之六:魏太武帝灭佛
读史散记之七:迁之于固 马殷何许人
读史散记之八:“杯酒释兵权”的潜台词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