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池寺再考订4
——重读乾隆稿本《陈墓镇志》札记之七
我楚狂人
三、文星阁考
莲池寺有三层高阁,东向,建于水畔,乡人多称文昌阁,有人甚至直接指为灵官殿。根据乾隆稿本《陈墓镇志》记载,实名文星阁。
原书录有里人张圻《文星阁'片云'额跋》一文,原文如下:'向有镇西通神院之偏有文星阁,岁有会,月有司。余亦从事焉。乾隆癸甲间(公元1743年),阁大颓,百凡俱废。时余病痫,恍惚中,书此书二字,意欲别构一阁以为之颜。已而谋建于此,议数四,卒不果。越今又十余年,余衰矣!无能为役,不谓同人之顿兴斫举也!既落成,检敝箧,额尚存。谨刊而悬之。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菊月,弟子张圻跋。'
这块刻石在文星阁壁上,当年我见到这块刻石,才知道了文星阁的重建时间。周爱生先生告诉我,刻石还在,但是刻文已经漫漶不可辫。
根据这一文章记述,说明这样几点:首先,文星阁原先是通神道院的建筑,毁于乾隆三十二年风灾。重建于莲池寺,落成于乾隆三十八年。其次,文星阁是乡绅雅集之所,重建于莲池寺,雅集如故。
这里成为乡绅的集会之所,这就是取代通神道院成为当地乡绅公议地方事务的活动中心。这是乾隆三十二年风灾对陈墓地方造成的重大影响之一。
文星阁是莲池寺仅存的原建筑。
四、庙产办学考
我1976年2月到陈墓中学任教,当时乡人多称“在灵官殿教书”。这种说法,我并不陌生,苏州也如此。我家附近的小学,在水仙庙办学的胥江小学就被叫做“水仙庙里”,在韩蕲王庙办学的小园上小学就被叫做“王庙里”。特别的是不称“莲池寺里”,而称“灵官殿里”,原因上文已经分析。所有这些
——重读乾隆稿本《陈墓镇志》札记之七
我楚狂人
三、文星阁考
莲池寺有三层高阁,东向,建于水畔,乡人多称文昌阁,有人甚至直接指为灵官殿。根据乾隆稿本《陈墓镇志》记载,实名文星阁。
原书录有里人张圻《文星阁'片云'额跋》一文,原文如下:'向有镇西通神院之偏有文星阁,岁有会,月有司。余亦从事焉。乾隆癸甲间(公元1743年),阁大颓,百凡俱废。时余病痫,恍惚中,书此书二字,意欲别构一阁以为之颜。已而谋建于此,议数四,卒不果。越今又十余年,余衰矣!无能为役,不谓同人之顿兴斫举也!既落成,检敝箧,额尚存。谨刊而悬之。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菊月,弟子张圻跋。'
这块刻石在文星阁壁上,当年我见到这块刻石,才知道了文星阁的重建时间。周爱生先生告诉我,刻石还在,但是刻文已经漫漶不可辫。
根据这一文章记述,说明这样几点:首先,文星阁原先是通神道院的建筑,毁于乾隆三十二年风灾。重建于莲池寺,落成于乾隆三十八年。其次,文星阁是乡绅雅集之所,重建于莲池寺,雅集如故。
这里成为乡绅的集会之所,这就是取代通神道院成为当地乡绅公议地方事务的活动中心。这是乾隆三十二年风灾对陈墓地方造成的重大影响之一。
文星阁是莲池寺仅存的原建筑。
四、庙产办学考
我1976年2月到陈墓中学任教,当时乡人多称“在灵官殿教书”。这种说法,我并不陌生,苏州也如此。我家附近的小学,在水仙庙办学的胥江小学就被叫做“水仙庙里”,在韩蕲王庙办学的小园上小学就被叫做“王庙里”。特别的是不称“莲池寺里”,而称“灵官殿里”,原因上文已经分析。所有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