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三贤祠再考订——重读乾隆稿本《陈墓镇志》札记之八

2024-10-03 07:52阅读:
三贤祠再考订
——重读乾隆稿本《陈墓镇志》札记之八
我楚狂人
我在重读乾隆稿本《陈墓镇志》的时候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三贤祠和海公祠就是陈墓陆氏和朱氏的家庙,为什么不直接命名为家庙,而要借其他名头?也许是家族的谦虚谨慎,不以主导家族自居?待考。
我在陈墓任教的时候,书法家家衡兄也在同校任教,邀我同访三贤祠。当时三贤祠是镇粮管所的办公地点,建筑结构保存基本完好,有扑碑一通平放架在道旁,形如石凳,因为有字面朝下,无法阅读。遂废然而归。当时我还没有意识到这三贤祠实际上就是陈墓陆氏的家庙,这一点我是这一场重读乾隆稿本《陈墓镇志》的时候才渐渐明确的。
三贤祠,实际上全称应该是陆氏三贤祠,乾隆稿本《陈墓镇志》卷六“寺观”有载:
陆氏三贤祠
在昆界五图劝字圩,祀汉吴令讳烈伯元、唐忠宣公讳贽敬舆、甫里先生讳龟蒙鲁望。国朝顺治五年,裔孙世鎏呈宪批饬鼎新,康熙间,裔孙予机重修。乾隆七年,裔孙德龙呈宪,每年于学租内给银八两,二仲致祭。乾隆十年四月,郡侯赵讳锡礼给碑文及“芳型世德”四字额,并给祀生三名。
以下附赵锡礼《陆氏祠堂碑记》全文,因为碑文很长就不摘录了。
清代《苏州府志》也记载了有陈墓陆氏三贤祠。
陆氏三贤其中最有影响的则是陆贽,江南多处有陆贽的祭祀,无锡、苏州郡城、陆慕、松江都有陆宣公祠堂,陈墓三贤祠只是其一。最集中的祭祀地还是在相城陆慕,毕竟这里有陆贽庐冢,且地名因此得。
根据乾隆稿本《陈墓镇志》的记载,陆氏三贤祠就是陈墓陆氏家庙。这一点已经没有怀疑了。而我与家衡兄当年没有读到的仆碑就是苏州太守赵锡礼的《陆氏祠堂碑记》无疑了。不知原碑还在不在,碑文保存在乾隆稿本《陈墓镇志》里了。
关于陆氏三贤祠祭祀的三位,我以前已经多次说过,这里不重复。我只想说以下意见:
首先,陆氏三贤祠
,祭祀陆烈、陆贽都没有问题,陆烈是吴地陆氏始祖,陆烈是唐代陆姓最有历史地位的人物,在吴地普遍祭祀。问题在陆龟蒙,似乎与两位有点距离。但是联系陆龟蒙后代假托,陆龟蒙赐银重修通神道院,并建陆龟蒙祠堂一举可以知道,陆龟蒙就是陈墓陆氏的先祖。所以陈墓陆氏和甪直陆氏就是一家的,都是陆龟蒙一系。
其次,陆氏三贤祠是太学生陆世玥的旧宅,捐宅建祠。顺治五年初建三贤祠,距离陆世鈅抗清战死昆山仅仅只有三年。但是乾隆本《陈墓镇志》隐其事。看来陆世鈅率领陈墓兵抗清的事情,直到乾隆年间还是有点忌讳的。
关于陆氏三贤祠,我想再补充几点,一是,尽管陆氏一直自称三贤祠,但是从赵锡礼的长篇碑记说,就是陆氏祠堂。二是赵锡礼碑记认为陈墓陆氏就是陈墓最具影响力的家族。事实上,除了通神道院有御笔匾额,其政治级别也就是陆氏三贤祠得到了太守的长篇碑记了,再后面就是昆山县城隍庙的知县匾额了。所以,陆氏在陈墓的地位是得到肯定的。
根据陆宜泰先生提供的资料,陈墓陆氏大致情况如下:
水东陆氏乃古镇名门望族,历代文人辈出。陆姓(时称陆半镇)是本镇王、朱、陈、李、等大姓人家中较早从外埠迁徙到本镇的。先祖昆山陆氏水东支,也称大泽支。是属吴江分支大泽汾湖支世系,是(唐)陆龟蒙(41)的玄孙仁超(45)一派,盙(57)世之后辈。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壬申起,陆成之(58)世,迁居昆山陈湖东陈墓里,为水东陆氏迁昆山陈墓镇始祖。江南著名抗清义士陆世钥(兆鱼),忠烈陆世镗(进之),是我水东陆氏第十世祖。(现存清康熙年修家谱七卷十六册)(见陆宜泰《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与锦溪陆氏》)
至此,根据陆氏家谱,陈墓陆氏就是陆龟蒙后裔无疑了,这样,一些疑问都可以迎刃而解了。问题是,根据乾隆稿本《乾隆镇志》记载,元朝中期陆龟蒙后人就已经定居陈墓,并且已经有实力大修通神道院。所以,陆氏迁居陈墓的时间是不是比族所载谱更早?请陆宜泰先生费心考订一下。
三贤祠再考订——重读乾隆稿本《陈墓镇志》札记之八
锦溪三贤街,下同。图片均来自网络。
三贤祠再考订——重读乾隆稿本《陈墓镇志》札记之八
三贤祠再考订——重读乾隆稿本《陈墓镇志》札记之八
三贤祠再考订——重读乾隆稿本《陈墓镇志》札记之八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