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被逼出来的一代仁君汉文帝

2011-11-12 08:50阅读:
小方读《汉书》之六
刘恒永不相问的承诺
《美人心计》中的刘恒与窦漪房
汉景帝登基的元年十月下了一道诏令,是关于宗庙祭祀时配乐舞的,其中关于文帝的评论颇多,“孝文皇帝临天下,通关梁,不异远方;除诽谤,去肉刑,赏赐长老,收恤孤独,以遂群生;减嗜欲,不受献,罪人不帑,不诛亡罪,不私其利也;除宫刑,出美人,重绝人之世也。……德厚侔天地,利泽施四海”。因此为文帝配以“昭德之舞,以明休德”。而班固在《文帝本纪》的“赞”中也侧重其德,说其“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仪,断狱数百,几致刑措。呜呼,仁哉!”
活脱脱一个古代仁君的形象就出现在眼前了,但文帝之仁德总让人感觉与其说是其内力所使,不如说是外力所为,是一种被逼迫的状态。可能并非完全处于他的本意,这也就是他临终遗嘱一再罪责自己无德,不能厚葬的原因,他并非完全在临死之前在做一次秀,而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一种折射。这一是其对自己一生的一个总结,没等别人盖棺定论,他已经为自己做了定评。
文帝元年赏赐功臣,以及对鳏寡孤独、养老者的关心,不能简单看作是他的仁德,应该分析此时他的心理,他从一个战战兢兢的代王突然变成了一朝国君,之前没有任何预兆,他还是很心虚的,不知道这场戏到底最后会是怎样的结局,自己这个皇位到底能够做多久。他以仁德示人其实是一种收买人心,与其大赏功臣是同一道理。文帝赏赐提拔宋德一事,便可看出他此时极力培养心腹。只是因为宋德当初马屁拍的准,就一朝荣贵,这在今天看来是多么昏庸的一件事。
文帝之后的仁德之政,都是有一个前提的——频发的自然灾害。如:
元年四月,“齐楚地震,二十九山同日崩,大水溃出”。——“令郡国无来献,施惠天下”。
“十一月癸卯晦,日有食之”。——“务省繇费以便民”
“三年冬十月丁酉晦,日有食之。十一月丁卯晦,日有蚀之”。——遣列侯就国
“十二年冬十二月,河决东郡”。——出美人,减租税
后“四年夏四月丙寅晦,日有蚀之”。——赦天下,免官奴婢。
后“六年四月,大旱,蝗。”——“令诸侯无人贡。弛山泽,减诸服御。”
与其说文帝是发自内心的惜老怜贫,不如说是迫于这些频繁而至的天灾灵异事件,让他不得不采取的一种措施,是一种本能的保位措施。在古代尤其是秦汉时期,这种灾异说对朝堂的影响还是很深的,人们相信上天是可以通过这些灾异来表示对人间行政好坏的一种评判,如果治理的好,便天朗气清;若治理不好,则灾异频降。而文帝很不幸,偏偏赶上了这么一个灾异频降的时间段,几乎每一年都有灾难降下来,这让他有些惴惴不安。难道是自己皇位不保吗?难道是我什么地方做得不好吗?“以畏过行,以羞先帝之遗德”。这种不得不为之的反省是出于保住自己的皇位这样一种想法的,并不是说他本心如此。
当然这种心理对上天的敬畏,使得文帝的治理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这些频频降下的福音,慢慢累积起了渐渐富足的汉室江山。文帝劝农是其累福的一个重要手段,中国史学家喜欢称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国家,那么请问现代中国是一个神马国家呢?面对如此众多的人口,首先解决他们的吃穿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但现在很多传统的农业大县都在盲目的搞工业园区建设,如浚县,占用了大片的耕地,却成效甚少,老百姓得到的实惠更少,只是作为某些官员的功绩存在。这些工业有意义吗?发展工业还是发展农业,也得看看自己的实际情况吧,神马样的工业适合自己的实情,别芝麻、西瓜一起抓,神马都想要,工不工,农不农,受苦的才是老百姓呢。

读史散记系列:
南宫万 《左传》初识
读史散记之一:说寡 读史散记之二:马融
读史散记之三:两个“遍天下” 读史散记之四:尧帝
读史散记之五:舜帝之位 读史散记之六:魏太武帝灭佛
读史散记之七:迁之于固 马殷何许人
读史散记之八:“杯酒释兵权”的潜台词
小方读《汉书》:《高祖本纪》 说姜
小方读《汉书》 :惠帝的孝惠 说“通乎昼夜之道而知”
小方读《汉书》:吕后的政 小方读《汉书》:诚惶诚恐文帝登
小方读《汉书》:被逼出来的一代仁君汉文帝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