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清廉丶爱民的郑板桥

2008-07-10 09:00阅读:
  清廉爱民的郑板桥
中耀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第二条是“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如果说封建社会的官吏能“为人民服务”可能会使很多人诧异,但是事实上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着执政者对老百姓的态度问题,其中有些爱民的'清官',他们关心群众丶爱护群众丶为民办好事,他们对人民的态度和我们今天倡导的“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基本上是相近的。
  因此,我们要写写郑板桥的事迹,相信任何人读后都会觉得他的做法是值得称道的。
  先谈一点儿人们对他的误解:近年来各地都有卖影印的郑板桥写的“难得糊涂”四个字,真正了解他的人自能正确理解其中的含意。但是也有很多人对其中的含意不能正确理解,以为郑板桥是个十分狡猾的人,所谓'难得糊涂'似告诉人们凡事不必认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糊涂就可以了。应当说,这是对作者的一种片面的丶消极的理解。
  其实,这句话郑板桥是说自己责任感太强,凡事太认真......难得糊涂,前后两者是一正一反,这一点您读了郑板桥的事迹后,自然也就能明了,凡事还是应当认真的。
  郑板桥被称为“扬州八怪”,并非他性格怪异。当时扬州有八名画家,他们都能诗、擅长书法和篆刻,但他们不拘前人的陈规,有自己的风格,和当时的正统画派不同。因此被认为是“偏师”丶“怪物”,其实他们的做法用现在的话说,无非是有“创意”而已。
  郑板桥(1693-1765),出生于江苏兴化东南的一个“书香门第”。字克柔,号板桥。祖父郑 是个儒官;父亲郑之本,廪生出身;叔父郑之际,在乡里也很有名气。
  郑板桥周岁不久,生母就过世了,后来父亲娶了都氏。叔父家没孩子,收养了一个孩子叫郑墨。郑板桥就由叔父和祖母的侍女费氏抚养。费氏为人很好,一直认真照料郑板桥,直到终老。
  郑板桥出生时,家庭已经没落,日子很不好过,从小学画的郑板桥常常以卖字画谋生。
  公元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二十四岁
的郑板桥考中秀才,娶妻徐氏。后来为谋生去仪征的江村设馆教书,这期间又几次应考但都落榜。
  1722年,父亲病故;不久叔父和他的妻子也相继病故。
  后来他流浪到扬州以卖字画为生。这时他结识了一些文人学士,使他视野更加开阔。
  1732年(雍正十年、板桥三十九岁),乡试中举。
  1736年(乾隆元年,板桥四十三岁),赴京会试、中进士,回家等待分配官职,这期间他仍以卖字画为生,不过这时他的字画比过去值钱了。
  1741年,他在等了五年之后,被任为山东范县县令。这是黄河北一个不大的僻壤城镇,全城不过四五千户,人口不过十万。他清楚如果送礼给上司,早就会调到好地方去了,可他不愿这样干。
  郑板桥上任后工作十分认真,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为官清廉、关心群众疾苦。他不象一般县令那样当官做老爷,和大户人家来来往往,灯红酒绿的吃吃喝喝,接受礼品、贿赂......他出门也不鸣锣开道摆威风,却常常穿草鞋丶着便衣去民间考察,常常仅一个随从为伴。为了不打搅老百姓,他们自己带上干粮,有时甚至在庙里过夜......有人劝他说:“如此这样和你当县令的身份太不相符了......”他笑着说:“摆架子丶让人迎送才能显出身份的高贵吗?还是多给老百姓办点实事的好!'
  范县地处偏远,民风比较朴实,但是仗势欺人,打官司告状的事也时有发生。郑板桥都严肃认真对待,决不吃谁的就相着谁。打官司的人都知道他的脾气,也很少有人向他行贿,所以他判案都是非常公道,双方都心服口服。
  有这样一件趣事:
  一些村民把一对通奸的男女押到大堂,说他们伤风败俗,要求严加惩处。郑板桥耐心、详细的了解了全过程,原来男的是和尚,女的是尼姑,二人正是青春年华,自不免热情相恋,并没有其它不良行为......后来,郑板桥征得双方同意,当堂判他们还俗结婚。小和尚和尼姑都高兴得流泪、磕头、感激不尽。一件可能发生的悲剧,在他的处理下变成了喜剧。郑板桥还高兴的写了两句话:
  是谁勾起风流案?
  记取当堂郑板桥。
  本来十分气愤丶要求严惩当事人的老百姓,也同意这样办好!认为只有他这个“怪人”才能做出这种出人意料却又合理的处置。
  郑板桥执政期间,为范县百姓办了不少好事,群众口碑极好。
  1746年(乾隆十一年),郑板桥因为政绩突出,调任困难较多的潍县任知县。
  潍县滨海,盛产海盐,当时盐业是个利润大的买卖。潍县盐商很多,既有官营的丶也有私营的。还有当官的和私商互相勾结为谋暴利,仗权设卡、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欺行霸市闹得乌烟瘴气......很多小盐贩常常受大盐商的欺压,日子很难过......郑板桥经长时间深入调查了解后,弄清楚了这其间的诸多问题,于是他制定文告,严厉打击各种不法行为,使局面很快有了好转。促进了潍县盐业和社会各业的健康发展,以致潍县后来被称为“小苏州”。郑板桥在潍县执政时曾写了一首诗:
  浇郭良田万顷赊,
  大多归并富豪家,
  可怜北海穷荒地,
  半篓盐挑又被拿。
  这首诗充分反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经济状况,表明了他为给百姓创造一个合理的公平的生活环境,不惜得罪那些达官贵人,而为了百姓的幸福,他甘愿每天忙碌不息。
  一天,一个小盐贩被抓到县衙问罪:他家上有年迈的老母,下有妻儿,实在没有生计,才不得不出来卖盐......郑板桥问清情况后,特批他卖盐,还亲笔给他写了一条幅:“今天许可你卖盐”,小盐贩高兴得把条幅挂在挑盐的扁担上,卖盐再不用提心吊胆了。
  又有一回,他见一帮无赖欺压一小粥铺业主,把业主徐老汉装粥的瓮也砸了......郑板桥从严查处了肇事者,叫那些无赖赔“赎罪钱”,使徐老汉的粥铺又恢复了营业。
  他特别关注学校,学校有困难他极力帮助解决,路上遇到贫困的孩子,他都想法让他们吃一顿饱饭,有时还自己给他们点零用钱。
  他个人的生活十分俭朴,甚至节衣缩食,有时还拿出自己的俸禄办些公益事,他曾刻印章“恨不得填满了普天饥债”
  他在潍县八年,几乎年年都有水旱灾害,县衙的经济和条件有限,他除了指导群众积极抗旱涝灾害外,总是动员一些有能力的大户在街头巷口设“粥场”解决穷人的度命难关。
  在百姓受灾断粮的危难关头,他上书州府恳请打开官仓济贫,但不等批准就操作起来。同事们都认为这事非同小可,劝他一定要等上司批准才好。他说:“等批文下来百姓早饿死了......还是先放粮吧,出了问题,我担着......”就这样,郑板桥以自己的性命为代价,帮助那些死亡线上的老百姓度过难关。
  过去有句话:“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潍县虽不是府,但是,贪官污吏完全可以利用这'肥缺'捞到大笔银两,可是郑板桥却十分清廉。他秉公办事,毫不贪占,两袖清风丶一尘不染。他严厉打击了官商勾结的黑势力,虽然百姓的生活相对安定了,但是他的秉公也得罪了不少权贵,特别是他不愿阿谀奉承、讨好上级,所以在上司那里一直受贬。
  五十二岁那年,他因公务繁忙积劳成疾,耳目失聪,身体衰弱,特别是为赈济灾民问题,引起上司不满,加上他六岁的独生儿子早亡,他申请告病还乡,未被批准。
  1753年,他60岁时终于返回故里。潍县百姓挽留不得,只好含泪相送,郑板桥怀着深情给当地百姓留了一幅画竹,题诗是:
乌纱掷去不为官,
素素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只清瘦竹,
秋风江山做渔竿。
  郑板桥返乡了,只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装着书和笔墨的箱子;另一头让送他的伙计骑。伙计还小心的帮他带上一盆兰花,这就是他全部的家当,其清廉程度可见。
  郑板桥回到家乡后,最初住在北竹林寺,后来移到汪氏文园,仍是读书、作诗、写字、绘画。晚年他的书画更精湛,被称为“三绝”。向他求画人很多,但是他说:“凡我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劳人,非供天下之闲客也。”所以,普通百姓很容易得到他的画,而达官贵人特别是有恶名的人,就是送金山给他,也休想得到他的画。
  还有好多关于他画画的小故事:如扬州西湖那里有很多茶馆都很红火,但和尚广慧开的“六安居”茶馆却门庭冷落,郑板桥就给他写了一幅对联:
'从来名士善品水,
自古高僧爱斗茶。'
  虽然落款处没有题书写人的名字,但是人们都知道这是郑板桥的真迹,从此,文人墨客多来此品茶,富贵人附庸风雅的也来此品茶,生意反而比别处好了。
  另一个故事是:大盐商姚有财想送给两江总督唐亦贤一副对联,说明来意后,郑板桥不答应。最后以两千两银子的代价谈妥。对方先付了一千两,郑板桥为他写下:
乡里鼓儿乡里打,
  只写了半联就不写了,后来姚有财又拿来一千两银子,郑板桥才写了下联:
当方土地当方灵。
  足见他对富贵人的态度。
  他本来可以凭字、画挣很多钱,但他随时把卖画钱送给了穷人。到他女儿出嫁时没钱陪嫁妆,他就送给女儿一幅画,题诗是:
官罢囊空两袖寒,
聊凭卖画佐朝餐。
最惭吴隐妆钱茫,
赠尔春风几笔兰。
他的诗流传最广一首是:
御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是山东巡抚求他做画时的题诗,这首诗充分表现了郑板桥的爱民之心,有很高的境界。
  1756年(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十二日,一代名画家,郑板桥故去了,人们至今仍深深地怀念他。
  郑板桥一个小小的县令,一生清廉、爱民,有很高的才艺,他的一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地方。
教育文章列表 - 欢迎浏览点评:

孩子爱吃“肯德基”怎样做个好父亲?
不要轻意放弃对孩子的教育怎样做个好母亲?
“懒惰”怎能肯定?孩子有毛病怪谁?
育子“成龙”的关键孩子当画家如何?
励孩子考入前十名 漫话数学神童
教育孩子失败的常见原因孩子心理的忸曲
欲生聪儿必重胎教 三言两语说“材”
唐宋八大家”和早期教育
教孩子学作文教育孩子应尽早
把孩子精力集中到学习上 育儿的焦点在于成才
读书是成才的规律帮助孩子学会作文?
家教中的三大误区每个孩都能成才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